鲁迅夹烟墙画被指误导青少年?不是所有投诉都配给个说法
不要轻信街头小广告的投诉信息,以防被误导。 #生活常识# #购物消费技巧# #消费投诉渠道#
图·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
真是不敢相信,鲁迅竟然也被“投诉”了。热搜的大意是:一位女游客认为,浙江省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那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不妥了,觉得墙画中的行为会误导青少年;于是这位女游客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建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
一定程度上,鲁迅纪念馆方面做得不好,游客当然是可以投诉的。但是作为鲁迅夹烟墙画是不是真的误导了青少年,这还得从长计议。因为我们都清楚,鲁迅夹烟这张画更多是呈现鲁迅当年的“创作常态”,强调他深邃的样子(吸烟成为文人在那个年代的标签)。
当然根据留下的史料证实,鲁迅确实是“深度烟民”,所以关乎鲁迅夹烟这张画,焦点不在抽烟,而在传达一种真实。而且我们也一定要跟孩子们说清楚,伟大的人只是一方面优秀或者几方面优秀,并非是绝对完美的、超常的存在。因为这世界上,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人。
另外鲁迅那么多值得模仿的点,为何偏偏只看到他手里的烟呢?照这样的逻辑下去,可能最要紧的不是让鲁迅纪念馆把墙画改了,而是解散烟草局,禁止生产香烟。可问题是,这样做真的合理吗?
不可否认,青少年抽烟确实多是因为模仿造成的。但是作为防范来讲,还是得从管教和讲理层面出手才行,而不是“一刀切”搞屏蔽处理。因为一旦把事情的根源和结果关联错了,那么意味着接下来的“整改”会一条道走到黑。
要知道,不让青少年抽烟,最好的办法还是得建构“无烟环境”:一方面是,让青少年买不到烟,另一方面,从管教入手,让孩子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如果真想尝试,也要成年后再说。
也就是说,回到青少年抽烟的问题上,核心不在模仿上,而在社会管控上。如果只是因为“模仿学坏”这个逻辑,就要清除社会上所有的坏,不是说可不可以,而是根本难以实现。这本质上跟疫情时期的“动态清零”如出一辙。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时,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就比如很多家长总说管不住孩子“看手机”,是不是就意味着手机也是坏东西?显然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希望作为社会监督来讲,一定要尊重常识,能讲基本道理。否则权利越多越容易走向死胡同。
因此面对这位女游客的投诉,也希望浙里办和鲁迅纪念馆能顶住舆论压力,站出来用常识回应。毕竟这不只是关乎鲁迅抽烟还是鲁迅握拳的问题,而是面对胡监督、滥监督,我们该怎么办的问题。
甚至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如果常识不能占领高地,反常识就会反噬社会将正常秩序拉下水,最终坑害整个社会。所以,越是面对这样无脑的投诉和举报,越要坚决的无视和对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卫常识,守护常识,拥有常识。
于此这位女游客真要是为青少年好,还是把心思放到管二手烟上吧,别的不说,建议先从家里开始,让老公、公公、父亲别在家里吸烟。说实话,这么多年来,虽然各方都在提倡公共场所要禁烟。可实际情况是,面对公共场所吸烟行为,还真没几个人敢站出来硬刚。
不得不说,有些人就是喜欢装腔作势,拿舆论绑架机构。最关键是,他(她)们摸准了一些领导的软肋“怕上热搜”。因为普遍领导的逻辑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所以稍有风吹草动就赶紧认错整改,很多时候哪怕没错也要强认,于是就让一些人以为:胡监督、滥监督也比不监督强。最主要是,你们都认错了,人家能不上头吗?
网址:鲁迅夹烟墙画被指误导青少年?不是所有投诉都配给个说法 https://klqsh.com/news/view/185036
相关内容
“不会因为一个人投诉就盲目更换!”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绍兴文旅:各地网友意见一致如果鲁迅有朋友圈,他会怎么看今天的“流量狂欢”?
鲁迅为啥逐渐被移出教科书?被批不是文学家,原因有三
鲁迅励志小故事(精选22篇)
90年前,鲁迅给赖少其写了一封信
关于鲁迅的名人故事(精选18个)
鲁迅: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就是这种东西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
鲁迅一生是诗
今天是感人的“鲁迅日”
被林徽因怼,被鲁迅瞧不起,被张爱玲讽刺,为何都看不惯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