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马珍平的直播与手艺:守住火候,他把佗城农产品卖到全国

发布时间:2025-08-25 23:02

网络红人直播:观看网红直播,感受他们的日常生活新鲜事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每日生活新鲜事# #每日新鲜事推送#

马珍平将生花生倒进花生加工锅炉里。

马珍平每隔5分钟就要查看机器里花生的熟度。

8月19日、20日两天,宝安日报“宝安生活甄选”直播活动走进河源龙川佗城古城景区,开启“文旅+美食+农产品”的直播盛宴。古城的青石街道、瓦屋和小桥流水成为镜头背景,这里有家“昌盛商行”很有名,“网红”农业创业者“啊辽在佗城”(马珍平网名)在此经营,他常站在城楼上,通过视频拍摄的方式,向全国粉丝展示本地特色农产品,讲种植、讲火候,把古城文化与现代直播销售融合在一起。

当天,我们去到马珍平的花生加工厂,这里四台半自动滚筒炒制机同时运转,曲线温控屏不断跳动。马珍平脸上冒着汗珠,时而校准参数,时而查看出料口,空气里是烘炒花生混合细沙的气味。他说:“温度差一点,香味就会走样。”

刚好是花生季的第二天,马珍平非常忙碌。其间,还有农户送来刚挖出的花生,“又有人送花生来了!”他擦了擦汗,快步迎上前帮忙卸货,“今年收成不错,我保底回收。”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一袋袋花生,更是一家家农户的期盼。

街角商行里开始创业

他的生意不是从花生开始的。2006年从深圳回乡,他先开茶烟酒商行,零售起步,2012年转做酒类批发,沿乡镇跑渠道;2017年在东坝做第一家辣椒酱厂,又承包了70亩辣椒地;2020年,他在佗城镇胜利村增加了本地特色花生业务,作为季节性产品线补充原有辣椒酱和食品加工业务。他的农业创业路径清晰可见:从小商行到食品加工,再到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化。

马珍平看中的,是当地流传已久的花生品种“迟番豆”(客家话亦称“金钩斗”)。这种花生形如鹰嘴,分“百叶金钩豆”和“迟花生的金钩豆”,后者生长期比普通品种多出五六十天,常在8月底才开始采收。周期长,人工强度就上来。“采挖时常有壳留在土里,需要小锄或耙具一段段往外撬。”口感与结构是它的价值——甜度高、条形修长、纹路深、含油低,适合炒制与咀嚼的甜脆感。

在加工环节,厂里采用半自动设备叠加传统配方:田间新挖的花生清洗两三遍,入盐水腌一昼夜,次日进入铁质滚筒配细沙介质炒制,时间约一小时。出锅点控制在八成半到九成熟,随后袋装静置约一周,配合控湿材料(石灰)完成风味“回窖”。这套曲线参考了炒茶工艺,但关键仍在火候窗口与颗粒差异的实时判断。机器承担稳定性,人工负责“临门一脚”的判断与分拣,“外壳未必好看的,有时内部反而新鲜饱满。”

屏幕与田间走出农产品的现代通路

渠道变化,是这门生意的第二条曲线。早年他沿用做茶酒批发生意时建立的线下终端,年营收大约在100万元。2024年开始尝试短视频和直播,线上与线下叠加,把产值拉到约450万元。随着直播稳定,客单与复购抬升,如今线上线下综合销售规模已达到约1000万元。他的定位很明确:“做自媒体是为了卖货,不是为了当网红。”镜头里,他讲品种、讲工艺,也替邻里带货玉米、龙眼、鸡鸭鹅,“有货没路子的,就来找我们。”

这门生意不断扩张并惠及本地农户。2017年起他与本地农户合作,疫情期间帮了不少人解决滞销问题。现在,农户把花生直接拉到厂里,不方便运送的,他安排上门回收。价格公开:生花生出土未洗时8-10元/斤;精选烘炒后,线下零售价约50元/斤,线上约58元/斤。成本同样透明:精选级成品约“3.5斤生花生出1斤熟”,综合成本40多元。利润不厚,靠的是稳定周转与复购。人员配置上,辣椒酱厂有6名固定工人,花生加工平时配两名固定工、收获季启用本地临时工,很多人已跟着做了四五年,按天计薪。

产品节律按季走:花生季过后(国庆后)切入瓜子品类,做炒瓜子和水煮瓜子;年后回基地备春种。当地花生用尽时,会按同样工艺加工外地花生,做亲民线,定价约10元/斤。高低两条产品线,对应不同客群,既维持传统风味,又保证现金流。

品牌和标准,是他反复挂在嘴边的两个词。2015年,他在家庭作坊里开始做辣椒酱,2016年底正式办厂,注册了“古邑佗城”品牌。如今,他的业务已经覆盖花生加工、辣椒和本地特色肉丸制作,但对马珍平来说,设备的升级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把每一道工序、每一锅花生的火候写进标准操作表:盐的分量、含水率、出锅时间、焖制周期、分级标准……这些都是他对顾客、对农户、对土地的承诺,也是他回收花生、结算合作农户的依据。

直播,让他和消费者、农户的距离更近。2024年7月20日,他以“啊辽在佗城”的身份在广东省第一届农事运动会启动仪式上发言。今年,他算是正式踏入直播行业。起初对着镜头有些拘谨,一个小时都觉得漫长;现在,他可以连续直播四五个小时,手里翻炒花生、调节温度的动作与镜头中的解说同步进行。观众在评论区问火候、问品种,他就边操作边讲解,这些互动甚至会反过来影响他改进工艺和讲解方式。

马珍平的成长,也是政策扶持的缩影。作为深圳宝安区对口帮扶龙川县的重要项目之一,技术指导、市场对接和资金支持让他从农户起步,逐步成长为本地农业龙头。对马珍平来说,直播间、加工厂和田间地头是同一件事的三个端口:种得出、做得稳、卖得动,生意和乡亲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才是他努力的意义所在。

■记者手记

屏幕里的乡村振兴力量

近日,我随“宝安生活甄选”抖音号走进河源龙川佗城古城景区。青石街道、瓦屋、小桥流水在镜头中缓缓展开,古城文化与现代直播交汇。当天,我看到的不仅是镜头前的文旅热闹,更是屏幕背后乡村振兴的生动画面。

“啊辽在佗城”,也就是马珍平,这位本地农业创业者,在古城的街角商行常年拍摄直播。他将古城的文化符号、乡土农产品和现代销售手法融为一体,让全国的粉丝通过屏幕看见龙川的风土与农产。在不同时间段,他的直播与我们宝安日报的直播活动实现了联动——一条线索,从古城街道延伸到田间地头,既展示了古城的魅力,也突出了特色农产品的故事。

马珍平的成长轨迹,是宝安区对口帮扶龙川的缩影。早年,他从小商行起步,逐步拓展到辣椒酱、花生加工等多条农业产业线。宝安提供的技术和支持,让他从农户起步,逐渐成长为本地农业龙头。而直播平台,则成为他将乡亲们的心血产品送到全国消费者手中的桥梁。

在古城的街角,屏幕上的互动热烈而真切。观众讨论火候、询问品种,商行里的人回应熟练而自然,这不仅是一场生意的展示,更是“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政策扶持下乡村产业链活力的直观体现。屏幕里看似轻松的直播,其背后,是农户、企业和政策的紧密联动,是宝安区与龙川县共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

离开古城时,我深深感受到,一个区域的帮扶,不只是资金和技术的流动,更是文化、产业与现代手段的融合。屏幕背后,是乡村经济的生动跃动,也映射出宝安与龙川合作的温度与力量。

原标题:《“网红”马珍平的直播与手艺:守住火候,他把佗城农产品卖到全国》

阅读原文

网址:“网红”马珍平的直播与手艺:守住火候,他把佗城农产品卖到全国 https://klqsh.com/news/view/185795

相关内容

网红直播“推” 产品全国“飞”
网红产品套路揭秘为什么真的卖那么火?什么是网红产品
人民日报评论:网红的尽头是直播带货吗?
“直播+电商”变现快 网红经济真的火了
直播带货,合规才能“火”得久
网红直播喝农药身亡,究竟是谁杀了她?
农产品营销流行“市集风”,是噱头还是出路?
600万粉丝网红泰国直播带货遭调查,曾因卖惨被封号,本人回应
赵露思开直播卖爆产品,解约风波还未平息,今后是当演员还是网红
揭秘网红直播卖燕窝:产品真实性、营养价值及购买注意事项全解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