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乐趣与挑战:从趣味到深度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26 01:42

读书的乐趣在于挑战自我,追求学术深度。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学术探索#

01引言和导语

春日暖阳下,读书的时光显得格外美好。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与他分享他的著作《读书是件好玩儿的事》,一起探索读书的乐趣与智慧。

读书,这一看似简单却又深奥的行为,常常被描述为既充满乐趣又充满挑战。确实,读书的乐趣在于它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而挑战则在于它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理解和思考。然而,正是这种“苦乐相生”的特性,使得读书变得如此吸引人。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就能够从读书中获得无尽的乐趣与智慧。

02读书的意义与劝学

谈及读书,我深爱晚明文人张潮在《幽梦影》中的见解:“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在校求学时,我们往往身陷书海,抱怨老师布置的“必读书”繁多,缺乏“自由自在”的阅读时光。然而,当走出校园,为生活奔波忙碌时,我们才深切体会到,拥有时间、精力和心境去尽情读书,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

古今中外的“劝学文”大多不可信。读书的苦与乐并存,那些只谈一面的人,往往是在误导。正因为读书既具挑战性又可实现,所以我才说读书“真好玩儿”。

◆ 读书的方法与问题意识

过去,我曾言及古今中外的“劝学文”多不可信。并非他人不行我行,而是这些劝学文往往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问题在于,尽管“劝学”效果有限,但仍有众多先贤乐此不疲。

以“黄金屋”“颜如玉”为诱饵劝人读书,虽俗气却实用且有效。在我当民办教师的日子里,就曾以此激励学生。而在上世纪90年代重返山村时,我得知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已改变:“你要好好读书,否则就像你老师这样,永远走不出山村。”这些家长或许不懂《劝学诗》,但他们的思路与那些劝学文不谋而合。

然而,读书的成功与否并非一成不变。有人读书多却未必成功,有人读书少却能脱颖而出,甚至有人几乎不读书却能大获成功。这让人不禁思考:那些“头悬梁锥刺股”者,真的就能怀才不遇吗?或者他们连“才”都没得“怀”?其实,各种读书名言虽有其道理,但也不可全信。例如,“开卷有益”作为读书节的口号,就值得商榷。为什么开卷、开什么卷、如何开卷以及开卷的效果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对于那些已经具备基础学术素养或走出校园的人来说,唯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更精准地锁定学习目标,集中精力深入阅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阅读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不断向前迈进。

◆ 阅读的深度与反思

在谈及读书时,我更倾向于先了解“读书郎”的年龄、职业、心境和目标等个人情况,然后再给出建议。毕竟,读书的乐趣在于自由选择与发现,而非仅仅追求功名利禄。

肯读书与会读书,这是两码事。有些人埋头苦读一生,却往往收获甚微,缺乏那种“书卷气”。这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关键的可能还是方法问题。我注意到,那些真正会读书的人,往往都具备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清楚自己的读书目的,明确从哪里入手,如何展开阅读,以及如何克服重重困难。

对于那些非专业人士来说,选择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或个人特别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阅读,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和体验。1922年8月,梁启超在南京东南大学的暑期学校讲学时,曾提到《学问之趣味》,强调了生活的价值在于不断探索和发现趣味,而读书正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途径。事实上,我也观察到许多退休人士因为信仰、投资、旅游或收藏等兴趣而热衷于读书,他们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种“真性情”的读书态度,无疑让读书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有趣味。

在读书的过程中,“有问题”的探索和“讲趣味”的体验是相辅相成的。问题意识能够激发我们深入钻研,而趣味则能让我们在阅读中保持持久的动力。无论是哲学著作、物理课本还是炒股指南,只要能读出乐趣,就能让读书变得“可持续发展”。

当然,阅读的方式和媒介也值得关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书本、报刊、电视、网络和手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或知识,而且需要合理选择和利用这些媒介。例如,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从小就接触网络,可能更习惯于网上阅读。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下载”和“阅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避免只收藏而不阅读的情况出现。

我之所以强调阅读书籍的价值,是因为阅读与思考不仅是获取具体知识的过程,更是开阔视野、锤炼思维、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仍然坚持认为“读书”是至关重要的,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现代科技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方式,如移动设备和网络阅读,但这种轻松的阅读方式往往难以让人集中精力深入思考。相比之下,传统的阅读方式,如购买、借阅或抄写书籍,则需要我们调动全部的精气神,这种紧张而专注的阅读体验是难以替代的。

在《别想摆脱书》一书中,艾柯指出科技更新迅速,迫使我们必须不断调整思维习惯。这就像母鸡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街道交通情况一样,我们也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阅读方式和信息环境。然而,过分追求速度和变化并不总是好事。在追求速度和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保持深度和专注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的海洋中找到真正的宝藏,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价值。

如今,人们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知识更新迅速,尤其是电子产品方面的知识,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后。过去,长辈们常以丰富的经验和权威地位自居,然而现在,许多老人在退休后却不得不向年轻人请教电子产品的使用方法。这种转变,不禁让人思考,是否真的有必要如此紧张地追赶时代的步伐?

以我个人为例,我对于微博这类社交媒体就持拒绝态度。虽然微博的自主发布、实时播报等特点确实吸引人,但其短小精悍的写作方式和便捷的发布门槛也使得信息过于碎片化。我担心,如果人们整天沉迷于微博这类媒体中,忙着发布和阅读信息,却忽视了花费在思考和深度阅读上的时间,那将是一种遗憾。

我理解,微博等社交媒体在表达个人情感、交友互动等方面确实有其价值,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过于追求时效性和受众的喜好,可能会牺牲掉文化上的创造性和深度思考。长期以往,这种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趋势,值得我们深思。

因此,我希望能引发更多人对于社交媒体使用方式的思考,不要过度沉迷于其中,而忽视了阅读、思考与表达的重要性。在追求时尚与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潜在的风险,保持对于知识和文化的敬畏之心。

稍有航海经验的人都知道,空船航行时必须备有“压舱石”,以保持船的稳定。同样,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人文学科(涵盖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多个领域)就如同那不可或缺的“压舱石”。它稳住我们的航向,对于各种时尚和潮流的冲击,能够起到纠偏的作用,确保人类文明的巨轮不会因一时的风浪而迷失方向。在追求新知识、新技术、新生活的时代,我们更应对“传统”保持敬意。这里的“传统”不仅指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包括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读书习惯。

我之所以强调阅读书籍的价值,是因为阅读与思考不仅是获取具体知识的过程,更是开阔视野、锤炼思维、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仍然坚持认为“读书”是至关重要的,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现代科技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方式,如移动设备和网络阅读,但这种轻松的阅读方式往往难以让人集中精力深入思考。相比之下,传统的阅读方式,如购买、借阅或抄写书籍,则需要我们调动全部的精气神,这种紧张而专注的阅读体验是难以替代的。

在《坚守自家的阅读立场》一文中,我提出:“基于自家的立场,自觉地关闭某些频道,回绝某种信息,遗忘某些知识,抗拒某些潮流。”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精彩的人生”。

举报/反馈

网址:读书的乐趣与挑战:从趣味到深度的探索 https://klqsh.com/news/view/186288

相关内容

读书的乐趣与挑战:从趣味到深度的探索
解锁与探索:生活的乐趣与挑战
读书俱乐部的挑战与新尝试:线上共读的探索
探索生活的乐趣:从发现美到勇于探索
趣味探索篇
搬家与探索:城市生活的乐趣与挑战
从读书到乐事:书海遨游的乐趣与收获
变态养成游戏手游,探索挑战与乐趣
烹饪美食的乐趣与探索
烹饪的乐趣:从简单到魔力的探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