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翟山街道管道社区,
有这样一个身影:
她年过六旬,
仍带着饱满的热情站上讲台;
她不是专业科班出身,
却让很多老年人
在歌声里找到了自信与欢乐;
她把社区当舞台,
用音符串联起邻里温情。
她就是社区老年大学
声乐班教师王茜。
多年来,
她以热情的教唱和温暖的陪伴,
让“唱歌”这件事,
成了社区老人们最期待的日常,
也让声乐班变成了
传递快乐、凝聚人心的“幸福驿站”。
♪♪♪
讲台上
让“小白”唱出专业范儿
王茜与歌声的缘分,从小就刻在骨子里。母亲是演员,家里的练歌声是她最早的“摇篮曲”,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她对唱歌种特别的热爱。尽管没能走进理想的音乐学院,但母亲和几位声乐老师的一对一指导,加上常年在全国、省、市声乐比赛中的打磨,让她的演唱水平日渐精进,也攒下了一身“实战经验”。
2021年,管道社区老年大学成立,王茜被聘为声乐班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望着满屋子老人期待的眼神,她心里既紧张又坚定:“不仅要让大家会唱,还要唱得好。”她发现,学员们大多是“爱唱却不会唱”,用“大白嗓”喊、带着“地方方言”咬字,音准和节奏更是五花八门。
针对这个情况,她琢磨出一套“老年专属教学法”:把抽象的发声技巧画成一张张易懂的示意图,盯着大家练气息、抠吐字,怕老人低头看歌词压着喉咙,她就把每首歌的歌词都做成字幕,并通过讲台前的屏幕展示,要求大家抬头挺胸唱。课余时间,她手把手教大家用“全民K歌”软件录音回听、找差距,还自掏腰包买了专业音响,让每节课都像小型音乐会,让学员们沉浸在音乐的魅力中。
4年多来,她的备课本写了一本又一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学员的短板、每首歌的难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学员们的进步肉眼可见:音准稳了,节奏准了,唱起歌来有模有样。
如今,声乐班成了社区的“香饽饽”,每期报名都“秒满”,不少学员骑电动自行车来上课,单程近一小时也乐此不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王茜就是那个不知疲倦的“车头”,带着50多名学员在歌声里徜徉,让声乐班成了大家公认的“愉悦身心、滋养健康的好地方”。学员郝姐常说:“能遇上王老师,是福气!她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谁遇上了都会打心眼里佩服。”
社区里
让歌声飘进千家万户
王茜总说:“教唱歌不仅是教技巧,更是在传递快乐。”她的真诚换来了学员们的真心相待,大家主动分担起教学外的大小事:演出时,编导、化妆、服装、道具、剧务……不用招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随叫随到,毫无怨言,声乐班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王茜心里总装着学员们:谁家住得远、谁有高血压、谁膝盖不好,她都在备课本上记着。每次有演出,她从不强迫,只问大家“想不想上”,只要有人点头,她就想方设法安排妥当。2024年重阳节,社区老年大学搞大型汇演,30多名学员要联唱《爱我中华》等4首歌,王茜忙前忙后帮着选服装、排队形。演出当天,她重感冒没好,却坚持站在台下的高凳子上指挥——只有站得高,才能让台上每个人都看清手势。她的每个动作都充满力量,每个眼神都带着鼓励,两个居民悄悄走到凳子旁,一左一右扶住她的腿,“王老师,我们给您扶着,您放心指挥!”这一幕,成了汇演中最动人的画面。
这些年,王茜为声乐班花了不少心思:教学用的音响、演出穿的服装、练歌用的谱子……很多都是她自掏腰包买的,学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今年上半年的结业演出后,一位女学员捧着鲜花冲上台抱住她,王茜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低下头,声音哽咽却清晰:“谢谢各位兄弟姐妹们,是大家的支持,咱们声乐班才有这么多欢歌笑语。盼着下个学期,咱们再一起唱歌!”话音刚落,台下的掌声和哽咽声混在一起,成了这场演出最温暖的回响。
音乐的故事未完待续 ······
原标题:《好榜样·正能量丨用心谱写社区里的“快乐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