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温度
1. 表层海水的水平分布规律
①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②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特点:海水表面温度受季节影响、纬度制约以及洋流性质的影响。
同一海区,不同季节——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同一季节,不同海区——低纬水温高,高纬水温低 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暖流经过海区水温高 ,寒流经过海区水温低
2.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从表层向深层,水温渐低,表层海水以下变化很小。其原因主要是海洋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大,在海洋深处受太阳辐射和表层热量的传导、对流影响较小。
海水温度(sea-watertemperature)是表示海水热力状况的一个物理量,海洋学上一般以摄氏度(℃)表示,测定精度要求在±0.02℃左右。太阳辐射和海洋大气热交换是影响海水温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海流对局部海区海水的温度也有明显的影响。在开阔海洋中,表层海水等温线的分布大致与纬圈平行,在近岸地区,因受海流等的影响,等温线向南北方向移动。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一般是随深度之增加而降低,并呈现出季节性变化。
深层海水现场温度的测定,通常是用颠倒温度表进行的。它和海水盐度一起成为海洋学上两个基本的物理量。
海水温度是海洋水文状况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常作为研究水团性质,描述水团运动的基本指标。
规律
经直接观测表明:海水温度日变化很小,变化水深范围从0—30米处,而年变化可到达水深350米左右处。在水深350米左右处,有一恒温层。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约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达19.1℃,印度洋次之,达17.0℃,大西洋最低,为16.9℃。水温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每深1000米,约下降1°—2℃),在深度1000米处的水温约为4~5℃,2000米处为2~3℃,深于3000米处为1~2℃。在水深3000—4000米处,温度达到2°—-1℃。占大洋总体积75%的海水,温度在0~6℃之间,全球海洋平均温度约为3.5℃。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的温度是海水一个重要的物理变量,影响到水中生物、水体自净等。
温跃层是什么
温跃层(Thermocline)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 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温跃层示意图
海洋是一个复杂的水体
多层的海水
从海平面到深邃的海底,海水并不是均匀一致的。它受季节、洋流、纬度、盐分、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层分布的状态:
太阳光照的热量绝大部分被表层海水吸收,表层海水白天吸热、晚上放热,温度较高。在海水对流和海浪作用下,近表面海水形成了温度较为一致的混合层,厚度约100米。
100米~1000米之间,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急剧下降。深度约100米处,海水温度大约在20℃以上,而深度约1000米时,海水温度已下降到6~8℃左右。
海水温深示意图
由于在开阔海域,盐度几乎是稳定的,而压力对密度只有很轻微的影响,因此温度就成为影响海水密度的最重要的因素。大洋表面的海水温度较高,因此它的密度比深处的冷水要小。冷暖两层海水的交界处,温度急剧变化,两侧海水密度差异明显。所以将两侧海水中部的薄水层称为“温度跃变层”,简称“温跃层”。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季节性温跃层
温跃层在全球分布很不均匀,受深度、季节、纬度变化影响很大。其中,直接反映海面热收支情况,随季节变化的称为季节性温跃层。
季节性温跃层多分布在水下100~200米之间,常常在春季出现、夏季增强、秋季减弱、冬季消失。如北海道东南方的亲潮海域,在冬季对流期,会形成0℃左右的上混合层。但在春、夏季,海面所吸收的热量积蓄于表层,使得海面附近的水温显著上升,因而妨碍了热量向下层扩散,导致季节性跃层特别发达。
季节性温跃层
永久性温跃层
永久性温跃层
不随季节变化的温跃层“永久性温跃层”,一般在水下1000~2000米的范围内。大洋中永久性温跃层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加热、地球自转、大气风应力、海洋上翻流及盐热环流等物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自中纬度向极区方向,温跃层底界是斜向上的,类似于大气中的锋面,该现象主要因地球自转产生。又如,热带区域的温跃层底界东浅西深,该现象由偏东信风携带暖海水在西部堆积所形成。
1.海水的热量平衡规律
海水的冷热程度称为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太阳辐射能量当中50%的热量被海水蒸发消耗掉,40%被反射到太空,5%被近海面大气吸收,只有5%的热量才增加海水表层的温度。支出的热量主要是海水的蒸发耗热。每年海洋获得的热量大致等于支出的热量。整个海洋的年平均水温几乎没有变化;但在一年中,不同季节、不同海区的热量收支是不平衡的,因此海洋的水温分布与变化不同。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表层水温的地理分布规律
世界上大洋的平均温度为17.4℃,其中大西洋为16.9℃,太平洋为17℃,印度洋为19.1℃。大洋表层温度分布有如下特点:
(1)大洋表层温度从高纬度海域向低纬度海域逐渐增加,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水温从0℃增加到28℃左右,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北半球由于受洋流及海底地貌的影响,等温线多与纬线斜交,南半球大西洋西部等温线密集,东部比较稀疏。
(2)寒暖流交界处等温线特别密集,海水温度变化特别大。
(3)南北半球大洋表层水温不以赤道对称分布。北半球水温比南半球水温偏高,最高水温在10°N左右,与热赤道位置基本一致。由于三大大陆包围印度洋,并受暖流影响,因此印度洋为四大洋中水温最高的海域。
3.水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海水水温不均匀递减,海水在600~1000米内变化显著,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基本没有变化。
4.海水温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1)水温的日变化。影响水温的日变化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季节、天气状况、潮汐和地理位置等。一天中海水的最高温度在14~16时。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水温的年变化。影响水温年变化的因素有太阳辐射、洋流、海陆位置等。一年中海水的最高温度在8月份。
5.南半球海水温度有哪些变化规律?通过北半球表层海水温度与陆地温度的比较怎样判断季节?通过海水表层温度的变化如何判断洋流的性质?如下图海水表层气温升高发散思维图。
6.通过阅读图表、数据分析怎样解决以下问题:海一气作用有哪些联系?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关系如何?下图哪条曲线是长江口海底温度变化图?从全球海水表层气温分布图中能发现哪些规律与联系?
例如从全球海水表层气温分布图可以总结出海水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和其他地理知识的一些内在联系:全球海水表层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降低;同纬度相比,寒暖流经过地区气温较低或较高;同纬度南北半球气温大致相同;同时受地形、海洋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沙漠局限分布于沿海地区,形状狭长,范围亦延伸到较低的纬度。
7.探究:海水表层温度升高与降低会给世界农业等经济结构带来哪些影响?有解决海水温度升高的办法吗?海水表层温度升高与人类活动又有哪些联系?为何海中岛屿国家准备举国搬迁?
例如海水表层温度升高会使沿岸气候向湿润类型过渡,内陆则向干旱过渡,导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综合自百度百科、海洋学课程资料等注: 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 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 , 欢迎大家转载分享收藏点赞在看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
写在最后:
期待同学们在下方留言“每日打卡”,我们一起坚持!同学们需要哪些学习资料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诉我哦~
【留言】:滴!今日打卡!加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