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5-08-26 14:22

经济安全对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生活乐趣# #心理健康乐趣# #幸福心理学研究#

幸福经济学是以人的幸福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核心目标的经济学概念,主张将个体幸福感提升和社会长期发展作为经济活动导向,突破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指标的传统范式 [1] [3]。其理论框架以对称经济学为基础,强调通过价值机制与合作模式实现利益与幸福最大化,采用对称思维与整体分析方法,重构以主体需求为中心的经济动力结构与评价体系 [1]。

该理论将财富、消费等传统术语扩展为包含精神价值的广义概念,运用心理学工具量化幸福水平,并主张以幸福指数替代GDP作为政策目标。其核心议题包括伊斯特林悖论揭示的收入与幸福感非线性关系、塞缪尔森幸福方程式及相对收入效应等。

幸福经济学思想可追溯至亚当·斯密及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1970年代因伊斯特林研究和不丹国民幸福总值(GNH)实践成为独立学科 [3]。中国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2007年后形成研究高峰,倪志良等人构建了涵盖个体行为与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 [2]。

概念定义

播报

编辑

幸福经济学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指以人的幸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标准、目的。

相关概念

播报

编辑

幸福经济学范式

幸福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主客体对称的对称经济学和价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为理论出发点、以价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合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人的幸福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以对称思维方式和整体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五度空间分析的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对称性、具体性、全面性,是幸福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幸福经济学范式本质上就是价值经济学范式。从所渗透的思维方式特征来看,幸福经济学范式本质上也就是中国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范式被对称的、系统的、五度空间理论模式的幸福经济学范式或中国经济学范式所代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

西方经济学范式

西方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价格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线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也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致命缺陷。

对称经济学

对称经济学是财富增长和人的幸福与全面发展的对称。对称经济学是幸福经济学。作为主体经济学的对称经济学是幸福经济学。幸福经济学体现了经济学的主体性、规律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经济学的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只有这种统一才能使经济学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1]

网址:幸福经济学 https://klqsh.com/news/view/188478

相关内容

幸福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快乐与幸福理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
济群法师《幸福人生的原理》
家庭幸福的必要条件:经济好、夫妻好、身体好、儿女好
幸福的哲学经典句子
经济学报
哲学与幸福.doc
幸福心理学论文 关于幸福
潍坊奎文经济开发区以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居民幸福感
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报告.ppt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