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为什么你总保持乐观反而会损害心理健康?
儿子:爸爸,为什么你总是笑得那么开心?爸爸:因为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所以我总是保持乐观。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家庭笑料#
作者/冷月
#大学第一课#
你是不是总想着要永远快乐?其实每天都很快乐看上去没有不伤心不快乐的人,反而会有抑郁症,你知道吗?
在当今社会,保持乐观似乎成了人人追求的目标。无论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还是生活中感到挫折,总有声音告诉你:“保持乐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追求乐观反而可能对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这种被称为“有毒的乐观主义”(toxic positivity)的现象,实际上可能会导致我们忽视真实的情感需求,阻碍自我成长。
那么,为什么总是保持乐观反而会损害心理健康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1. 否认负面情绪,忽视真实感受
首先,过度的乐观容易让我们对负面情绪视而不见。我们被鼓励要积极正面、阳光开朗,但在面对痛苦、愤怒或悲伤等负面情绪时,如果强迫自己忽略或掩饰这些感受,这些情绪并不会消失。
相反,它们会积累在心里,成为潜在的心理压力源,最终可能以焦虑、抑郁等形式爆发。
就像小张是一位刚刚失去工作的白领。他的朋友们都在劝他说:“别灰心,很快就会找到更好的工作。”小张也强迫自己相信这一点,不去面对内心的恐慌和失落感。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他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他的焦虑感越来越强烈,甚至出现了失眠和情绪低落的症状。
心理学家认为,忽视负面情绪的结果,就是让这些情绪以更加隐蔽和强烈的方式反击我们。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接纳自己的所有情绪,无论它们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根据情绪调节理论(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情绪的自我接纳是处理心理压力的关键步骤。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这些情绪,并尝试理解它们背后的原因,就能够更好地释放压力,从而保持心理的平衡。
那么如何更好地接纳负面情绪呢?当你感到痛苦时,可以试着这样做:
首先,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静静地体验这些情绪,允许自己感受到内心的不安和痛苦。你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甚至可以试着给这些情绪命名,比如“我感到失望”“我很恐惧”。
其次,尝试对自己说:“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没关系,我可以承受。”通过这样的方法,你就能够逐渐地学会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平共处。
2. 逃避问题,阻碍个人成长
过于乐观的人可能倾向于回避问题,而不是直面它们。比如,在工作中遭遇失败时,盲目保持乐观可能让我们忽视失败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去分析问题、反思经验,从而改进自己。
小李在公司的一次重要项目中失败了。他的同事们安慰他说:“这只是个小挫折,下次一定会好起来的。”于是小李选择不去回顾自己在项目中的失误,而是急于开始下一个项目。然而,由于没有深刻反思之前的问题,他在后续的工作中再次犯了同样的错误。
心理学中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强调,通过对失败的反思和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真正的心理健康并不是对所有问题都保持积极态度,而是能够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面对失败并从中成长呢?
首先,失败后不要急于逃避,而是花时间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这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其次,可以和信任的朋友或同事讨论你的经历,听取他们的建议和看法。通过这种方式,你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问题,并找到改进的方向。
3. 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压力
“保持乐观”的心态不仅影响自己,也会对他人造成压力。当我们过于强调乐观时,很可能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他们也必须保持同样的情绪状态。
如果朋友向你倾诉他们的痛苦,而你只是一味地说“没事的,一切都会好”,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被忽视,甚至觉得自己不该有负面情绪。
比如,小王最近经历了情感上的失落,她向好朋友小赵倾诉自己的痛苦。小赵却只是不断地重复:“别难过,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种简单的安慰反而让小王觉得自己的情绪是不被接受的,她逐渐对小赵失去了倾诉的欲望。
人际关系中的共情理论(Empathy Theory)认为,真正的情感支持来源于对他人感受的理解与共情,而不是简单的积极鼓励。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倾听、理解对方的感受来表达支持,而不是强迫对方忽略自己的负面情绪。
如果你想帮助身边的人走出困境,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耐心倾听,给他们一个表达真实感受的机会。可以这样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这真的很难过。”让对方知道他们的情绪是被接纳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来自你的真正支持。
4. 乐观是好的,但需要适度
当然,保持乐观有它的积极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面临困境时找到希望和动力。然而,乐观并不意味着忽视问题或否认痛苦。适度的乐观意味着在接纳负面情绪的基础上,仍然能看到未来的可能性。
举例来说,小刘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复习进度落后于计划,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她一味地对自己说:“没关系,我一定能考上。”这样的盲目乐观可能让她忽视了自己需要调整复习计划和节奏。
相反,适度的乐观则是先接纳自己的焦虑,认识到问题的存在,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重新规划学习时间,并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逐渐改善现状。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时保持积极和应对能力的心理品质。真正的心理韧性不是一味地忽视痛苦,而是能够在痛苦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因此,适度的乐观是一种在困境中看到希望,但又不逃避现实的智慧。
如何培养这种适度的乐观呢?
首先,练习正念(Mindfulness),通过关注当下的感受和情绪,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状态,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
其次,建立一个支持性网络,和能够理解你的人保持联系,在需要的时候寻求他们的帮助和建议。
最后,对自己要诚实,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承认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5. 如何摆脱“有毒的乐观主义”?
首先,学习接纳负面情绪。
当你感到痛苦时,不要急于把这些情绪抹去,而是尝试去理解它们,看看它们想告诉你什么。就像之前提到的小张,当他失去工作后,强迫自己保持乐观只会让他更加焦虑。
相反,他可以选择花一些时间来面对自己的失落感,理解这种情绪是对失去稳定生活的自然反应。接纳自己的情绪,实际上是在给自己疗愈的空间。
其次,向信任的人寻求支持,而不仅仅是试图自己扛住所有的压力。
很多时候,我们被教导要独立坚强,但其实寻求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可以向朋友、家人,甚至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通过与他人分享你的感受,你会发现自己的困境并不孤单,从而获得更多的力量去面对它们。
最后,练习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
请对自己温柔一些,允许自己在人生的低谷中感到难过,这也是人之常情。很多人对自己要求过高,一旦遇到挫折就觉得自己不够好,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
自我同情意味着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自己,给自己一些宽容和理解。当你感到难过时,可以对自己说:“我知道这很难,但我会慢慢好起来的。”
结语
乐观并不是万灵药,有时,它反而会成为我们与自己真实感受之间的屏障。心理健康需要我们学会在积极与消极之间找到平衡,正视痛苦、理解自我,才能找到真正的内心平和。
正如一句老话所说:“阳光下也有阴影,接受阴影,才能看见完整的自己。”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适度的乐观是一种智慧。它意味着在逆境中保持希望,同时不忽视现实的困难。通过学会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正视问题并寻求支持,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内心的成长与平衡。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重新认识乐观,让我们一起在阳光和阴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和与力量。
举报/反馈
网址:心理学:为什么你总保持乐观反而会损害心理健康? https://klqsh.com/news/view/188563
相关内容
总是保持乐观反而会损害心理健康?|什么是“有毒的积极”你的工作,正在损害“心理健康”
保持心理健康的十个建议是什么
怎样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告诉你
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的九条建议
什么叫心理健康知识
中班心理健康教案及教学反思《保持好心情》
【心理健康】你为什么不快乐?维护心理健康,有五个途径
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悟 保持乐观心得体会(汇总16篇)
理解心理健康:为什么它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