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文艺创作的突破与坚守
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也有所突破,如生成音乐和绘画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人工智能影响#
本文转自:宁夏日报
马树芳
随着AI技术的加速迭代,尤其是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文艺创作正面临着深刻变革。在人机交互的新技术情境中,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问题:文艺创作的真谛究竟何在?诚然,人工智能为创作提供了全新技术手段,但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始终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与艺术化表达,其核心在于创作者对人民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情感投入,这也正是AI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守的。
借助AI,实现文艺创作的突破。回望历史,每一次技术迭代都推动着创作形态的演进,当下,人工智能的介入,无疑也将推动这一演进过程实现质的飞跃。其一,这种转变直观地体现在创作模式的革新上。在过去,创作者需要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底完成作品从构思到成品的全过程。如今,借助AI赋能,艺术创作更多呈现为“人类进行创意构思—AI辅助生成—人工筛选并优化”的协作模式。借助智能技术能快速获取海量素材并生成多样化的创作方案,甚至实现不同艺术风格间的灵活转换。其二,在技术革新浪潮的推动下,艺术表现手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突破。AI打破了人类经验的桎梏并催生出富有想象力的艺术表达。同时,其在艺术领域的运用展现出跨领域创造力:在视觉艺术中,它让东西方美学风格巧妙交融;在音乐领域,它以贝多芬风格“续写”其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使这位古典大师的艺术风格在延续中实现了创新。AI同样推动着审美大众化,它大大降低了创作难度并使得“人人皆可创作”成为可能。
坚守人文,AI无法逾越的创作根基。正因AI技术的高歌猛进,文艺创作中那些永恒的人文价值才显得愈发珍贵。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笔下“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独有的“灵韵”恰似穿透时空的棱镜,折射出艺术创作的本质价值,即文艺创作不在于技法层面的完美复刻,而在于承载创作者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与时代记忆,这种不可复制的人文特质构筑起艺术创作无法被技术替代的精神壁垒。其一,艺术创作的核心生命力始终扎根于真实的生命体验,也就是说,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升级,程式化生成的作品终究是对既有素材的智能重组,它难以触及创作者在特定时空下迸发的灵感火花与个性化表达。当我们凝视徐渭狂放的泼墨山水,品味“八大山人”笔下孤傲的禽鸟,惊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气魄,真正触动心灵的是艺术家将个人际遇以及情感哲思凝萃于艺术载体的精神结晶。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千古绝唱,诗句中饱含着颠沛流离的真实人生百味,这种从生命深处自然流淌的情感绝非算法能够模拟。人类意识的流动裹挟着时间沉淀的厚重与情感激荡的温度,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构成了艺术创作中珍贵的人文底色,这正是AI难以企及的领域。其二,文艺创作从来不是单纯的审美表达,它是价值观念与伦理思考的载体。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承载着创作者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刻洞察,它们都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AI没有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生命体,它无法理解屈原“香草美人”背后的政治隐喻,也难以把握《红楼梦》“好了歌”中的世情洞察。在处理历史叙事与道德抉择等复杂题材时,唯有真正扎根生活、心怀责任感的创作者才能以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刻的思考力,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再比如,《人世间》《山海情》等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真实的笔触描绘出了时代变迁中的人间百态,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创作根基。
人机协同,构建文艺创作的新范式。新型创作范式既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孤芳自赏,也非技术乌托邦的盲目乐观,创作者要在技术工具的运用中更清晰地认知到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其一,文艺创作者要重塑自身角色定位。要推动以往由创作者独立完成全部创作流程的传统模式,逐渐演变为创作者主导把控的协同模式,就如操控风筝的人需要时刻把握方向,创作者在创作中需始终掌控核心意图与风格走向。比如,导演在进行影视创作时,虽然能借助AI技术高效完成宏大场景的搭建,但人物情感的细腻演绎仍需依靠演员进行诠释。在实际创作中,AI擅长处理场景构建、细节优化等重复性工作,人则在创意构思与价值表达等关键环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创作本就难以完全脱离时代与传统的滋养,这种认知让我们能够以更开放的态度接纳技术辅助,但同时坚守创作者的主体地位。其二,在AI深度介入创作的当下,创作者不再只是创作内容,而被推到了选择内容与把控内容的重要位置。AI汇聚着既往的经验和技能,对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者来说,这构成了创作的新基准,艺术创作者需由此出发,在新的基准线上探索独特的艺术表达路径。创作者需要具备精准表达创作意图的能力,他们需清晰把握作品的美学方向与精神内核;创作者也需拥有批判性筛选能力,要从海量生成的内容中辨别艺术价值;跨界整合能力也必不可少,创作者需协调多维度艺术元素并实现有机统一的创作效果,也就是说,创作者要在借助AI辅助构思的同时,始终坚守住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度挖掘。
AI为文艺创作工作打开了技术赋能的广阔天地,催生了跨界融合的新生态,而人文精神始终是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当算法编织的流量漩涡裹挟创作初心,当数据泡沫淹没艺术真谛,人机协同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互补,更是文明传承的智慧选择——要让AI成为捕捉灵感的棱镜,让人类保持洞察灵魂的眼力,构建“科技向善”的创作伦理,如此,文艺创作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既踏浪而行又守正创新,始终洋溢着人文精神,书写出穿越时空的精神史诗,最终抵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之境。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一般项目“文学审美论的建构、解构与重构研究〈1980-2020〉”〈项目编号:23BZW020〉、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AI+美育”赋能《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jyxm0335〉)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网址:人工智能时代文艺创作的突破与坚守 https://klqsh.com/news/view/189839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与影响营造敢于突破的传统艺术创作氛围
让文艺创作与人工智能“同频共振”——人民政协网
用精品力作开拓艺术新境(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工智能艺术的局限性与当代价值
2022剧集复盘:打破不可能三角,坚守与创新并重
浅析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文艺创作如何与时代共舞?
文艺创作如何与时代共舞?解码文艺精品创作密码
【艺术鉴赏】方人也——创作历程中的坚守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