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分手费引爆A股:丽人丽妆风波下的暗流涌动,一场“家务事”竟牵动市场神经
深夜,菜市场边 last 几家小摊贩还在收拾。隔壁理发店的老板娘一边数着零钱,一边忿忿不平地嘟囔着:“你们知道吗?丽人丽妆那俩真离了!离婚费都够咱这条街买三圈了!” 浓浓的市井烟火气中,夹杂着一丝难以言说的酸涩。谁家不是精打细算过日子?听到大老板一离婚就分出个把亿,心里滋味可就不是滋味了。
丽人丽妆的这桩离婚案,四年间在资本市场掀起了滔天巨浪,无数股民的心也跟着跌宕起伏。8月21日晚,一纸公告落地,创始人黄韬手中的股份瞬间稀释至28.28%,而前妻翁淑华则摇身一变,成为手握1674万股的大股东。这一夜,虽然公司实控人的“王座”依旧稳固,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公司的家底已然被大幅削薄。
依照收盘价粗略计算,翁淑华的账户凭空多出了1.72亿元,较离婚判决时直接飙升了40%。这“天价离婚”的词条瞬间引爆了微博。邻家大爷一边呷着茶,一边不住地摇头:“搁咱家,亲戚朋友都得闹翻了。资产分得这么干脆利落,头一回见。”
丽人丽妆的名号并非一日之功。自2010年成立之初,谁能想到一家仅靠网上销售化妆品起家的小公司,竟然能在2016年豪掷2200万元拍下Papi酱的贴片广告,一度成为资本圈追捧的“新媒体第一拍”。当时,多少同行望尘莫及,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如此“壕气冲天”。
然而,公司上市不久,正值风头无两之际,老板的家务事却毫无预兆地登上了热搜。2021年3月8日,前妻的一纸微博喊话,将夫妻间的矛盾公之于众。此事一出,股民们寝食难安,A股评论区充斥着“家务事也能影响股价”的吐槽声,气氛堪比小区里夫妻吵架,楼上楼下全都知道。
这场离婚的拉锯战一拖便是四年。2023年11月,法院判决先行;2024年3月,财产分割的细节刚一披露,舆论场瞬间炸开了锅。网友们更是脑洞大开:“这不是分家,这是在分公司!” 资本市场一夜之间 all eyes on 丽人丽妆,无人敢轻易挪动手中的筹码。
直到2025年1月,丽人丽妆再次发布公告,要求黄韬将1675万股股份划转给前妻,这部分股份市值高达1.4亿元。股吧里瞬间炸开了锅:“老黄这回亏大了!”“A股最贵的前妻横空出世!”投资圈的段子手们更是轮番上阵,现场比春节的麻将桌还要热闹几分。
然而,当外界热闹非凡时,公司内部的员工却倍感忧虑。翻开财务报表,2021年营收尚有41.55亿元,到了2024年,却已跌至17.28亿元,短短三年时间,公司营收缩水近60%。内部员工私下抱怨:“以前年底还有奖金,现在连饭补都缩水了。” 微信群里,对管理层的非议更是随处可见:“光知道炒新闻,正经生意都丢了!”
2025年上半年,公司预亏三千万至四千多万。要知道,去年同期公司尚在盈利,今年却一落千丈。员工的怨气仿佛已冲破天花板:“以前觉得公司能干十年,现在巴不得早点跳槽。”就连新入职的小姑娘,看到业绩报表也傻了眼:“大公司也能活成这样,活该被割韭菜。”
丽人丽妆不仅营收掉队,合作多年的品牌也纷纷选择“撤退”。2024年,与欧莱雅、雪花秀、雅漾等知名品牌的合作,不是终止就是转为轻度运营。传统电商零售收入更是同比下滑38.39%。行业群里,私信咨询“还敢找丽人丽妆做代运营吗?”的声音不绝于耳,老客户们也变得心虚不已,生怕资金打水漂。
公司谋求转型,但实际动作却慢得令人心焦。2024年,天猫平台的收入仍占总营收的73.43%,而抖音、小红书等新兴渠道的比重仅为18%。同业公司早已将重心转移至新媒体直播带货,丽人丽妆却还在吃老本。销售部的小伙子们团建时,笑容都带着几分小心翼翼:“以前出差都坐头等舱,现在拼车都报销不下来。”
虽然自有品牌营收同比增长了140%,但实际占比不足总营收的百分之十。财务部的阿姨苦笑着说:“看着数字挺好看,但实际填不了多大的窟窿。” 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却是一地鸡毛。这种感觉,就像菜市场摊主月底对账,明明进账数字不小,手头却依旧拮据。
离婚案的余波未平,4月底,公司又迎来一记重磅消息。阿里旗下杭州灏月以每股6.9元的价格,将7038万股股份转让给北京琳琅焕彩,交易总金额高达4.86亿元。至此,阿里系彻底清仓,结束了与丽人丽妆长达十余年的合作。有老投资人私下感慨:“当年是信仰式投资,现在一看苗头不对,立刻卷铺盖走人。”
公告称,杭州灏月此举是为了“满足自身资金需求”,而受让方琳琅焕彩则是“看好公司前景”。然而,员工们心知肚明,资本市场本就只有利益,不存在所谓的“真感情”或“情怀”。在股东大会上,一句“自己兜着点”便能让现场气氛尴尬到极点。
随着阿里系的退出,资本圈直接将丽人丽妆划入“孤儿股”的行列。谁还会真心实意地陪着公司熬过这个寒冬?投资群里,老股民们纷纷互发消息:“赶紧跑,别等公告出来才后悔!”而新股民们,还没来得及弄明白怎么回事,就已经被“割了韭菜”。
如今,行业内的“信仰”早已变味。十年前,大家拼的是创新和模式,谁能抓住新风口,谁就能腾飞。现在,一切都变成了“付费套餐”:流量、广告、直播间、坑位,明码标价,一套一套的“割韭菜”套路层出不穷。普通人想跟着发财,最后却发现自己才是被收割的那一个。
网上的段子愈演愈烈:“去年还信大公司靠谱,今年直接被离婚案坑惨!” 似乎谁家都可能遇到这样的“局”,谁家都难以幸免。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并非没有出手,《价格法修正草案》早已摆在那里,大家都明白上头要加强监管,但许多公司依旧我行我素,仿佛什么也阻挡不了他们赚钱的步伐。
外面风声渐紧,公司内部却还在“内卷”。绩效考核一轮紧似一轮,销售压力之大,使得员工凌晨还得盯着直播间的数据。老员工不堪重负,纷纷选择离职;而年轻人一边刷着简历,一边吐槽:“哪有什么铁饭碗,全是纸糊的壳!” 晚上的地铁站里,挤满了刚下班的白领,他们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咒骂着公司,觉得自己就是倒霉蛋。
网友们则乐此不疲地玩着梗:“A股离婚分手费排行榜”直接冲上热搜。段子手们调侃道:“以后选股,还得看老板夫妻感情稳不稳。” 更有甚者,直接评论:“老板离婚,员工吃土。” 评论区充斥着“比电视剧还狗血”的感慨,真真假假,谁又分得清呢?
行业内的大佬们表面上还在继续开着会,但内心早已如惊弓之鸟。谁也不敢保证,明天不会轮到自己头上。媒体追着询问股权分割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公关部只能咬牙回应“公司运营一切正常”,但谁都知道,身处风暴中心的丽人丽妆,绝非那么容易就能全身而退。
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真摊上谁都焦头烂额。投资、就业、合作,环环相扣,层层牵连。普通人想要躲避风险,只能多长点心眼,别光顾着看热闹。买股票时,别迷信所谓的大公司;签合同前,务必仔细研读条款。即便是路过听到的八卦,也得仔细辨别真伪。毕竟,别人的家务事,最后坑掉的,可能是自己辛苦攒下的一兜生活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