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计划赶不上变化,我开始重读《人生设计课》
避免计划赶不上变化:预留一些灵活性 #生活技巧# #组织技巧# #事件规划#
三年前第一次读《人生设计课》时,有很多概念只有一种模糊的感觉。书中提到的“设计思维”和“奥德赛计划”听起来很有道理,却又不知如何融入日常。
直到最近,在AI技术快速发展、经济环境充满变数的背景下再次重读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当外部世界正在重新洗牌,我们旧有人生计划的假设可能已经不再成立。
相信有不少人和我一样,曾经坚信人生需要一份清晰的规划图:什么年龄达到什么职位,何时结婚生子,何时买房买车,何时实现财务自由……
但这些年眼见行业大洗牌、机遇更迭,越来越意识到,执着于一份固定不变的人生蓝图,反而容易在变化来临时措手不及。这本书提出的“人生是设计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或许正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设计思维并不是追求一个完美终极方案,而是强调持续调整、小步试错。就像书中提到的“能量地图”,很多时候,当我们对于某些工作感到疲惫与无力的时候,它并非来自工作本身,而是来自孤立的工作状态和重复的操作界面,使得我们能量在不断下降。
此时此刻,可以尝试调整协作方式和工具使用,你会发现情绪和效率竟明显提升。
这种看似细微却即时的调整,效果远比执着于“我是否选对了行业”“我是否能力不足”更有助于改善状态。
我特别受益于“原型设计”的理念。在经济前景不甚明确的时期,大的转变往往伴随较大风险。而书中提出的“用最小成本尝试”的方式,这个方法我们都不陌生,因为在不少的书籍里面反反复复的看到,比如《认知觉醒》《微习惯》等。
比如通过行业访谈、短期项目、业余兴趣探索等方式验证新方向,让自己在安全边际内慢慢拓展可能性。这样,即使环境波动,我们仍可保持探索和适应的能力。
“奥德赛计划”的练习也带来新的启发。它不要求我们制定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而是同时构思三种不同版本的人生可能性。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带来了松动和自由。
当我允许自己想象不同的生活剧本,反而不再焦虑于“是否选错”,而是更专注于“如何让当前的选择更符合内心的期待”。
这次重读还在继续……人生设计更像是一场持续进行的拼图游戏。我们不需要一开始就看清全貌,而是通过不断尝试、调整、筛选,逐渐拼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
尤其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种灵活、开放、注重过程的设计思维,或许比任何一份严密的规划都更能带来踏实和自信。
举报/反馈
网址:当计划赶不上变化,我开始重读《人生设计课》 https://klqsh.com/news/view/194137
相关内容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人生规划:十年规划如何拆解?教你制定适应变化的个人计划!
如何设计人生规划?
人生计划(通用11篇)
个人阅读学习计划
有关读书的学习计划
人生计划(通用18篇)
自我提升工作计划
个人卫生课程设计.docx
人生计划集锦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