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少时自恃聪明,总是逃学,后来才刻苦学习,这是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5-08-29 16:42

为什么人总是在长大后才明白小时候的傻事?因为那时候不懂什么是长大。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生活冷笑话#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是拥有任侠风骨、风姿傲然的洒脱李白。“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这是有着独立苍茫、遗世孤孑的情感的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遥望星月,寻找心灵栖息之地的“谪仙”李白。

李白戏剧剧照

然而,谁又能想得到,就是这么一位满身传奇的诗仙,他在少年时期,也曾经是一个不喜欢读书,总是逃学玩耍,让老师无奈不已的调皮学生。

在李白的故里,一直流传着“铁杵磨针”的故事

在李白五岁的时候,家里就开始给小李白发蒙读书了。然而当时的李白自恃聪明,于是就不刻苦学习,总是贪玩好耍,想着逃学。有一天,李白在家门前遇见一位老婆婆正在溪边打磨铁杵。李白不解,走过去好奇地问:“磨它做什么?”老婆婆回答:“磨针。”李白问:“这么粗的铁杵怎么可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

李白

可以说老婆婆最后的这一番话语,让当时聪慧的李白大受触动,明白了如果想要完成心中的抱负,自己不该如此凭借自己的聪明就不再学习,而是应该下更多的功夫,争取尽早达到心中的目标。也正是在那时,李白开始刻苦攻读,认真学习。而那老婆婆磨铁杵的小溪便被称为了磨针溪。

据《方舆览胜》载:“磨针溪在眉山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自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戏剧剧照

同样的一个故事内容,只是地点不同而已。“铁杵磨针”,只能说这真的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充满哲理的传说故事。而且这也不太需要去证实它是否是确有其事,不过该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李白的故居前是比较让人信服的。毕竟仔细想想看,少年小李白不可能跑到几百里外的象耳山里去逃学吧。

李白少年时期,用那铁杵磨针的坚韧精神勤奋攻读

李白

大家都在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诗仙李白的满身才华正是由于他从小刻苦学习的结果。虽然还有下半句话——“但有时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但假设李白在少年时期并没有刻苦学习的话,纵然李白有着那天生的百分之一的灵感又有什么用呢?也许结果有很大的可能是再上演一次《伤仲永》吧。

据记载,李白曾自叙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借书,制作不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从小就有一位文学修养很高的父亲指导他学习,他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从这些地方来看,李白的少年时期是在刻苦学习当中度过的。

李白

可以说,那次偶然的溪边磨铁杵的事件,在李白的精神世界留下了很重要的印记,让他明白了坚韧刻苦的行为,是可以产生质的飞跃的。而李白少年时期用铁杵磨针的坚韧精神勤奋攻读,博览群书,这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看来,年少时期坚持刻苦学习,在增长自身知识的同时,这一行为也为今后的人生之路埋下了彩蛋。

注:参考书籍《李白与地域文化》

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网址:诗仙李白少时自恃聪明,总是逃学,后来才刻苦学习,这是为什么 https://klqsh.com/news/view/197826

相关内容

李白狂傲不羁,从不言输,但是这次,李白彻底认输了,什么事?
李白为什么叫诗仙?诗圣杜甫,诗鬼又是谁?竟然还有诗佛!诗神!
刻苦学习的励志故事推荐25个
诗仙李白唐朝“高考”拒之门外?揭秘科举制度背后的千年暗规则!
李白:喝酒写诗只是副业,剑术才是隐藏大招?
高伟光演李白:打破刻板,重塑诗仙,这波“操作”太上头!
李白一生最尴尬时刻,醉酒写一上联,醒来傻了:下联怎么对?
“快乐学习”比“刻苦学习”更有效
唐代诗人千千万,为何李白独占C位?
诗仙李白一生作诗千篇,才华横溢,可他感情方面却不顺,晚年凄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