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电影解析:探讨强主题与新式电影的表达方式
参与电影主题讨论或影评写作,可以提高对电影的深度理解和表达能力。 #生活乐趣# #电影#
近期备受瞩目的电影非《好东西》莫属,自点映以来,其豆瓣评分持续维持在9分以上,成为热门话题与广泛讨论的焦点。
迄今为止,已有超过30万观众为《好东西》打出了1的高分,这一成绩甚至超越了导演邵艺辉备受好评的前作《爱情神话》,充分展现了其卓越的口碑。
这部备受瞩目的电影,在众多观众心中已然稳坐“年度十佳”的宝座。观影后,快乐、轻盈、感动、温暖以及充满力量感,成为了众多影评中的高频词汇。然而,也有部分观众认为其叙事略显薄弱,更倾向于将电影视为一系列梗、段子与脱口秀元素的堆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和男性观众对该片的感受可能大相径庭。那么,究竟这部电影是何方神圣,竟能引发如此多样的反响?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话题。请注意,以下内容仅为个人观点,并可能涉及轻微剧透,建议先观影后阅读。
这部电影堪称一部主题鲜明的“新式电影”。
从电影海报上的标语“整点新东西”“聊点新话题”便可窥见,这部电影是一部观点鲜明的作品。在电影创作的领域里,电影通常被划分为“叙事型电影”和“主题型电影”两大类。前者更侧重于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不太注重说理,如许多好莱坞大片和轻松喜剧。这些电影主要聚焦于为观众带来娱乐体验,因此,即便某些电影蕴含深意,也并非核心诉求。
相较之下,“主题型电影”则更注重思想内涵的传达。这类电影往往先确定一个主题,再围绕其构建故事。许多文艺片和作者电影便属于此类。观赏这类电影后,观众能明显感受到导演试图传达的深刻思想。尽管故事冲突可能并不激烈,但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交锋却不容忽视。电影中可能弥漫着怀旧、感伤、批判或沉重的情绪,给人以深刻的思考空间。
在电影史上,是否曾有过能完美融合叙事与主题的电影佳作呢?这样的电影,虽然稀少,却常常被誉为“经典”。然而,创作出这样的经典往往需要诸多因素的契合,可谓可遇而不可求。就像《角斗士1》这样的经典之作,即便在今天也未必能重现当年的辉煌,因为观众已经历了众多冷兵器影片的熏陶,对罗马斗兽场的场景已不再感到新奇。相较之下,邵艺辉导演的前作《爱情神话》在叙事与主题之间达到了较好的平衡,其表达更为内敛。而这部新作《好东西》,由于导演试图传达更多深意,似乎更偏向于“主题型电影”的范畴。
那么,主题型电影是否就意味着不佳呢?这当然并非定论,关键在于主题本身的深度和表达方式的巧妙。主题型电影的创作指南中,有一部堪称鼻祖级的作品——《编剧的艺术》。该书深受《霸王别姬》编剧芦苇老师的推崇,强调了创作中主题的核心地位。在《编剧的艺术》中,作者认为所有故事元素、符号、角色以及情节都应围绕主题来构建,以确保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为了进一步阐明“主题”的重要性,特别选取了“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经典作品《玩偶之家》为例——这部作品探讨了女性觉醒的主题,与近期上映的《出走的决心》所呈现的故事颇为相似。
《玩偶之家》的主题深刻有力,其人物选择别出心裁且令人瞩目,对当时人们的观念和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从而奠定了其经典地位。而《好东西》这类故事,仿佛是导演在广泛阅读女性主义书籍后的心得体会的集中展现。导演将想要表达的观点巧妙地融入人物塑造之中,并创造出一些理想化但具有标杆意义的人物形象,例如宋佳饰演的王铁梅。
王铁梅这个名字蕴含深意。“铁”取自化学元素Fe,象征着坚韧与力量;而“梅”与“male”谐音,巧妙地隐喻了女性。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主题至上的创作理念,将一切元素和符号都服务于主题。尽管王铁梅在故事中并未经历显著的转折,但她所代表的精神符号却激励了无数女性,展示了她们在事业、教育、家庭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她不仅能够应对跟踪狂的骚扰,还能在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甚至在大学里修读污水治理,展现了她全方位的实力。
此外,《好东西》还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将男性置于被凝视的位置。电影中的男性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施暴者或受害者,而是与女性角色共同构建了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这种对性别角色的全新解读,无疑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她既能干又幽默,无惧冲突,敢于表达爱恨,举止潇洒自如。有她在,似乎无论什么难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样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许多中国家庭中,当父亲因工作原因长期不在家时,母亲们往往肩负起双重角色,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然而,如此真实且具有力量的女性荧幕形象,在过去却颇为稀少。她打破了众多关于女性悲情的传统叙事,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可能具有克服恐婚的积极影响。
在观影过程中,你会被一种都市情景喜剧的氛围所包围,仿佛置身于一部超长版的《老友记》或《欲望都市》之中。这部电影为了深入地表达主题和塑造人物,特意打破了常规电影的紧凑节奏,让王铁梅、小叶、王茉莉三条故事线得以交织发展。虽然某些有趣的对白为了更贴近新现实主义的生活化风格,而未能做到精雕细琢、丝丝入扣,但这恰恰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观影体验。
有些观众可能会被电影中的笑料和包袱所吸引,觉得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导演对细节的把握令人称道;然而,也有观众可能觉得节奏过于缓慢,缺乏足够的张力。事实上,这种不同的观感往往取决于观众对电影表达主题的共鸣程度。因此,这部电影并非适合所有观众,但无论如何,它都希望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
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交锋与和解。都市中的三位主人公,王铁梅、小叶和王茉莉,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他们之间的冲突与和解,不仅展现了都市生活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价值观差异时的复杂心态。这种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使得电影更具深度和内涵。
日本知名编剧古沢良太曾指出,电视剧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冲突与和解。他常将持有各异价值观的人物融入剧情,促使他们展开辩论与争论,进而引导观众积极参与,共同就某些议题形成局部共识。在《好东西》以及之前的作品《爱情神话》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围绕餐桌的对话场景。这种静态戏份,尽管在许多强调冲突的叙事电影中并不多见,但在情景喜剧中却屡见不鲜。在《好东西》中,无论是讨论“月经是否可耻”的日料店场景,还是“雄竞”中的“性别红利”和“《上野千鹤子》阅读量”的争论,以及赵又廷饰演的父亲与茉莉之间的结构性问题探讨,无一不在进行着价值观的激烈交锋。
这些截然不同的观点碰撞,不仅体现了导演试图传达自身立场的意图,更构成了一个说服与论证的交互过程。为了打破影片可能出现的枯燥乏味,导演巧妙地运用轻松幽默的基调,逐步瓦解各种偏见与框架。值得一提的是,王茉莉这一角色虽年纪尚轻,却能提出许多尖锐的质疑,金句不断。她所代表的是一种未经社会打磨的原始思考方式,因此常常能一语道破梦中人的迷思。同时,她作为孩子所发出的“大人话”也带来了反差的喜剧效果,使得她成为输出观点的理想人选。
而最终,通过作文这一独特形式,王茉莉以观众、鼓手再到观众的内心独白,将影片“解构一切看似理所当然的思想禁锢”的主旨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传达的观点,如“做观众也很好,并非所有事情都需做到完美”,“离婚后也能找到快乐”,“世界的游戏规则并非不可更改,如果不喜欢,大可选择退出”,“没有什么是绝对必需,也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等,无形中为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带来了观念上的解放。许多观众在观影后感到轻松自在,仿佛获得了某种力量,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或许,这部电影中的女性视角会让某些男性观众感到不适,但请理解,这恰恰证明了电影的独特性和冲击力。对于男性而言,这部电影的女性视角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女性的内心世界和需求。
事实上,在当今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这样的作品来促进男女之间的相互理解。男性同样需要一部能“解放价值观”的电影,以摆脱那些刻板且陈旧的男性标签。或许,男人并不非得要成就非凡事业,也不必非得成为英雄,他们也可以选择过上平凡而美好的生活。当男女双方都能放下一些包袱,彼此更加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处境时,或许双方都会感到更加轻松,性别的对立也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甚至可能因此而更加相爱。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斯坦贝克所言:“在世间每一篇真诚的作品中,都蕴含着一个基本主题,那就是理解。试着去理解他人吧!只有相互理解,我们才会彼此善待。深入了解一个人绝不会导致仇恨,而几乎总会激发出爱意。”
举报/反馈
网址:《好东西》电影解析:探讨强主题与新式电影的表达方式 https://klqsh.com/news/view/198615
相关内容
电影主题与结构解析:从灵魂到表现手法的多维解读如何写好电影影评:技巧与方法的探讨
电影解读方法与艺术探索:从拉片到主题的多维分析
电影赏析:经典电影解读与影评分析
深入解析电影主题与多样性角度分析
经典电影里的文化探讨与人性解析
电影《好东西》首映 主创畅谈创作初衷与影片内核
《寄生虫》的争议与电影艺术的探讨
探讨性别认同的电影推荐与剪辑解析
国产动画电影创新表达“点燃”观影热情 “电影+”激活消费市场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