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化理论近年来广为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尤其是对于情绪调节失能的人格疾患案主来说,透过心智化理论,可帮助治疗师更为理解案主的心理状态。Fonagy与Target(1997)亦提出了「心智化情感」(mentalized affectivity)来描述个体在感觉到自己感受的同时,能思考到这些感受所蕴含的意义,进一步得以调节自己的情绪。Fonagy把依附关系当作是孕育心智能力的摇篮,并加入了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建立出与心智化相关的发展心理病理学模型(Bateman & Fonagy, 2006),倡导治疗师可在心理治疗当中与案主建立出如同安全型依附的关系,并透过对情绪的镜映(mirroring)及标记化(markedness),修补案主因早期的依附关系中的创伤而反映在现下情绪、人际关系的困扰与问题。
不适当的依附与心理问题之关系
心智化理论强调早年的依附经验对往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样的假设并不是要否认人有天生的脆弱性(如基因、气质),而是指出早年母婴关系中,人际经验的建构是非常精细且繁复的历程,充满了许多先天/后天的交互作用(Fonagy, 2006),而人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历程中,孕育了各种「能力」来适应未来的状况。后天的环境会限制、扭曲先天条件的发展,以下我们细看「依附」环境不够充分所带来的发展障碍:
(一)安全依附的功能
在安全的依附关系中,照顾者会敏感于孩子的反应,镜映出孩子的状态且加以安抚,而在这样的互动中,孩子会理解到自身的想法与感受,也内化了照顾者消化这些感受的方法,可说是「在母亲的心中找到自己的心」。透过照顾者的表达与响应,孩子能学习到人的内在经验具有其意义,并能够受到掌控,成为日后情绪调节的关键机制,同时逐渐形成心智化的功能─亦即对他人的心理状态思考之能力。在这种安全的情境下,孩子慢慢可以发展出一种延宕的能力,让他能够去忍受、思考模糊的情境,也因此能进入社会世界中。
(二)不安全依附所造成的功能缺损
反观,在不安全型(躲避/抗拒/混乱型)的依附型态中,照顾者可能因苦于自身的困境或是早期的创伤,而无法适当的反思孩子的感受并做出适当且敏感的响应,甚至因孩子的感受而激起自己的议题,并怪罪于孩子上,此时孩子为了抵御来自照顾者的强烈感受,就会防卫性的抛弃掉对他人心理状态思考的能力,也因此使得心智化的能力发展受到抑制,带来后续发展上的问题。
1.无法建立适当的表征系统
研究指出,混乱型依附的孩子由于早年父母情绪或身体上的虐待,他们对别人与自己的内在心智状态建立出表征的能力,比一般同年龄的孩子来的差。缺乏对于「别人心里在想什么」这种抽象状态的表征能力,会让孩子无法明白别人的意图,所以只能用「目的论」的方式去与别人互动,也就是对于他们而言,能够观察到的、有实质结果的东西才是安全的,而自己内在的情感、他人的想法这些抽象的事物则是危险的。这样的能力缺损导致许多后续发展上的问题。
2.人际关系的混乱
在早期依附关系中,婴儿的感受没有被照顾者适当的响应,反而被照顾者强加了另一种的感受,此时婴儿就无法明白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也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感受,什么是照顾者的感受,也就是说欠缺了区分内在感受与外在现实的能力。孩子把照顾者令人害怕或的感觉给「内化」,一方面又不能忍受心中的这些感受,因此时常将其「外化」到人际关系中,导致在往后的人际关系中,经常会与周遭的人发生冲突,意图去控制或是排斥他人,难以信任周遭他人的关系等等。
3.反思功能的缺陷与情绪调节障碍
由于无法适当地表征出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也没有能力思考这些感受的意义,个体在情绪调节上便会出现缺陷。因为若是无法理解自身的情绪,便无法对自身的情绪作出调整。例如焦虑─躲避型依附的人时常把情绪给夸张化,「过度调节」自己的情绪,造成情绪如滚雪球一般没有极限的上升,因为在他的经验中,没有人好好标记出他的情感,帮情感踩煞车。焦虑─矛盾型依附的人则是「调节不足」,只好把自己隔离起来,纵使别人再度释出好意也无法接受。
心智化的情感能够让情感被重新评价,使个体对于自身的情感经验能有着更复杂的感受。当个体理解到自身的情感,且可以有着更深的感受时,自然便能够去选择更好的表达方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