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灯火阑珊的荧幕下,人们常常不是去看戏,而是去看人。有人说,综艺不过是一面镜子,照出的不是明星,而是我们自己生活的投影。可这面镜子,有时却蒙上了烟火,有时又割得锋利。《姐姐当家》与《我家那闺女2025》,正是这样两面镜子——一面沉重,一面轻巧,合起来却依旧绕不开世人对“现任”与“前任”的叨叨。
且说《姐姐当家》。这档节目不似寻常综艺,开头没有多少闲话,也不急着撒糖,而是冷不丁地把几位姐姐的困境摆上台面:谢娜远嫁,怕父亲年老力衰,却又常因沟通不畅而争执;王琳独守空巢,儿子远走,孤独像阴影,压得人透不过气;董璇再婚,孩子、继父、婚礼,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扑面而来;万千惠创业受困,肩上还背着父母养老的重担。节目不讨好观众,几乎直刀子般地剖开现实的裂缝。观者笑不出来,只能沉吟。再加上导演和团队时常出场对话,陪伴、访谈、甚至辩论,使得这综艺多了几分“纪实”的硬骨头,少了些娱乐的软糖。
再说《我家那闺女2025》。它的节奏全然不同,像是夜深时分宿舍里的闲谈。镜头跟随闺女们起居:赖床、上班、吃饭、和朋友闲聊。张予曦与母亲亲密如闺蜜,孙怡离婚独居却依旧探索生活的可能,管乐因原生家庭而倍感压力,拉宏桑一家则以奇特的家庭气质添了几分喜感。与其说是观察,不如说是陪伴。节目中谈论感情的片段尤多——择偶标准、婚姻观、生活态度,这些话题不就是我们自己平日饭桌上的对话吗?它不像《姐姐当家》那样沉重,却有一种轻盈的真实,带着日常的烟火气。
然而,两档综艺看似分道,却终究殊途同归。观众的目光,往往聚焦在“现任”与“前任”的情感纠葛上,八卦总是最容易引爆话题的火药桶。节目虽力求在样本选择上多样化,试图触及孤独、再婚、原生家庭等议题,但观众却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揶揄,调侃,甚至以“吐槽”为主要消遣。于是,女性的真实困境被喧嚣的娱乐性掩盖,反倒显得模糊。
这并非节目的错。说到底,观众对明星的共情已然稀薄,他们宁可在脱口秀里听一个普通人讲笑话,也不愿在综艺里被明星的泪水拖累。明星讲述的“女人之痛”,这些年已经被反复拆解,几近麻木。于是,女性观察综艺便退回到“找乐子”的舞台上。观众要么分析人性,要么单纯找出口。节目的深度,自然难以抵达。
可是,话又说回来,综艺不必全然沉重。即便不能彻底撕开现实的伤口,《姐姐当家》与《我家那闺女2025》至少留下了一个契机:让人们看见女性的多样生活,看见选择背后的挣扎。她们或孤独,或困惑,或踟蹰,但依旧前行。
愿这样的综艺,不仅仅是八卦的温床,更能成为女性力量的注脚。愿观众在调侃之后,能留下一点理解与共鸣。至此,我也送出一句浅浅的祝福:愿所有的“姐姐”与“闺女”,都能在自己的舞台上,演得自在,活得明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