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借助“洋网红”,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维度

发布时间:2025-08-30 21:32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创作的历史小说,讲述了魏、蜀、吴三国的故事 #生活知识# #历史#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借助“洋网红”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增强中国的国际传播力和文化软实力。通过对“洋网红”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合新媒体产品《“新丝路”上的“玫瑰”故事》进行探讨,以期为国际传播新形式的摸索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国际传播是指超越各国国界的传播,即在各民族、各国家之间进行的传播。而作为主流媒体,国际传播亦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以及拳头产品。而如何能让一篇定位为国际传播的新闻报道更贴近百姓,更彰显感召力、亲和力、影响力,是一项值得探索深究的重要课题。2023年10月18日下午,来自非洲的“浙江媳妇”Rose亮相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专题论坛案例展示环节,以故事展演的方式分享自己远嫁丽水、勤劳创业的美好生活,生动展现“一带一路”倡议铺就的“丝路金桥”。新媒体产品《“新丝路”上的“玫瑰”故事》据此同步推出,全景全情记录“非洲玫瑰”在最高规格主场外交论坛上的惊艳“绽放”,该作品也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三等奖。

坚持大事件和小人物相结合

挖掘中国故事感召力

用国际传播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是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浙江卫视于国际而言,是地方媒体,对中国故事而言,贡献的是地方力量,因此日常用国际传播的视角完成新媒体报道的意识不强,经验不足。当前国际传播力量正逐步从国家队向地方军拓展,国际传播的效果也在显著提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从三方面努力:

1.寻找小人物

挖掘小人物是大事件报道的根基。《“新丝路”上的“玫瑰”故事》中的主人公“洋网红”Rose是一位拥有1400多万网络粉丝的“大V”。近年来,短视频的风口助推Rose找到适合她的赛道。日常,她会将自己在丽水农村的生活视频分享给大家。因其接地气的表达,千万网友被“圈粉”,追更这位“乡村大女主”的最新短视频。笔者所在的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早在2022年末就注意到这位“洋网红”,连续采播多篇报道,开展持续跟踪——为何一位非洲姑娘能成为中国网红?她怎会只身来到丽水乡村“奔现”?日常的柴米油盐背后藏着怎样的爱情故事?在一个个问号的牵引下看似普通的小人物形象逐渐变得立体生动。

2.紧扣大事件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团队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大小屏联动,迅速组建前后方团队,密切追踪,精准设置议题,主动引导舆论,持续推播“‘非洲玫瑰’回娘家”系列报道,助力Rose登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大舞台。把发生在Rose身上的小故事与“一带一路”十周年的大背景紧密连接,成功转化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的外宣主场,提升对外发声的驾驭力,成为浙江媒体在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的一个经典案例。

3.挖掘百宝箱

中国故事的“富矿”来源于地方基层,地方媒体融入国际传播体系不怕水土不服,突出地域性、找准共情点是制胜法宝。近年来,李子柒镜头下的乡村生活、云南大象“一路向北”的迁徙故事等都以极大的传播效果让海内外的网友领略大美中国的日新月异,而《“新丝路”上的“玫瑰”故事》中的Rose也是“丝路金桥”创造美好生活的缩影。同时,越来越多的“玫瑰”在世界范围内盛放:家庭贫困的柬埔寨姑娘林金丽邂逅汉语,学成归国成为培德汉语学校的校长;哈萨克斯坦男子铁木尔成为中国武术班教练,教当地少年习武……一次次引发共鸣的国际传播事件,都在印证着“地方好故事”的力量。作为主流媒体,带着国际传播的视角俯下身子去深挖百宝箱,让地方故事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释放,让中国形象变得更立体。

创新新媒体叙事

凸显国际传播亲和力

新媒体时代,受众已适应短、平、快的传播节奏。唯有创新作品表现形式,叙事鲜活、有温度,融入中国视角和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才能直抵人心。

1.借力“洋网红”,叠加传播效应

“洋网红”一般指在中国的外国籍网络红人。他们在自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利用网络传播,让中国故事“借网出海”多了一块主阵地。而《“新丝路”上的“玫瑰”故事》的创作思路,就是主流媒体借助“洋网红”的影响力,让中国故事实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借力“洋网红”优势有三:一来“洋网红”通过素人身份发布视频、传播信息,贴近主流平台小人物彰显正能量的报道规律;二来以大众化的视角切入,日常化口吻讲述中国大地的故事,往往更具烟火气、亲和力;三来“洋网红”们大多坐拥千万粉丝,自带流量,有关他们的新媒体报道能更快速获得热度和关注。

2.打造融媒产品,制造“眼球”效应

一件能够直抵人心的国际传播新媒体作品,除了“好人物+好故事”的内核,还需要借助新技术、新手段,以创新呈现给观众带来丰富体验。《“新丝路”上的“玫瑰”故事》这一H5作品,以中英文双语的方式进行呈现,在排版中体现了设计的质感并融合多种新媒体技术,巧妙嵌入短视频、长视频等,延展产品深度和厚度。内容上找准重大主题与人民生活、大众感受的连接点,通过情感带动共鸣,为大众展开了一幅“非洲玫瑰共富图”。在新媒体报道的推动下,现如今,Rose已经成为浙江山区数字经济的IP、草根创业的共富弄潮儿。同时,“非洲媳妇Rose”国际传播品牌打造入选2023年度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项目,用最大声量展现“一带一路”倡议铺就的“丝路金桥”。

3.新闻创作中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近年来,在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和深化“走转改”的过程中,长期的调查研究更成为选题策划、采访实施的重要形态。贴近人物才能实现小切口和大视野、鲜活度和重要性的有机融合。为最终呈现《“新丝路”上的“玫瑰”故事》,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的记者们开展了一场马拉松式的追踪。2023年7月,记者们跟随Rose一家回非洲,行进式记录她的万里归乡路。在乌干达,记者看到中国援乌医疗队在当地开展中医疗法、偶遇正在参与建设高速公路的浙江交工集团的工程师们、见到商店和电影院里的中国制造……一路上,记者们见证了许多在非洲的“中国力量”“浙江力量”。当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Rose与家人受邀参与民心相通专题论坛,现场演绎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创制的民心相通节目《丝路金桥成就美好生活》。记者前往北京,全程记录台前幕后,邀请Rose讲述共建“一带一路”十年间有关她的中国故事。长达数月的采访,传回上百条报道、上千G素材,在中国蓝新闻、Z视介等多平台推出多品类新媒体短视频,让更多人看到绽放在中国的“非洲玫瑰”迎风飞舞。

拓宽渠道发正面之声

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

拒不完全统计,《“新丝路”上的“玫瑰”故事》一经发布,#Rose在一带一路论坛做分享#等多个话题词登上热搜,相关内容被新华社、央视新闻、欧洲华语广播电台(Radio Mandarin d'Europe)等30多家央媒、外媒以及乌干达驻华大使馆同步转发和点赞,全网点击量超过32亿。近年来,还有许多“洋网红”活跃在各个社交媒体上,用画面记录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例如来自意大利的博主瑞丽定居杭州,记录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初体验;来自土耳其的博主埃尼斯演绎作为中国女婿的搞笑日常;来自印度的博主NomadicTour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记录在中国旅游的所见所闻;“歪果仁研究协会”街头采访在中国的外国人,展现外国人对中国的新认知。他们全平台记录异国生活,用镜头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故事。如何借力“洋网红”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用媒体的传播方式,让中国故事走向全球?在完成对“洋网红”Rose的追踪后,有几点体会:

1.正能量好故事是硬实力,让受众看得懂

当前,在国内众多新媒体平台上涌现出一批“洋网红”,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或者其他演绎收获一众粉丝。而通过主流媒体塑造一个“洋网红”的典型案例还是占少数。作为主流媒体,我们应该以微观视角为切口,通过鲜活的画面、动人的细节,打造一个又一个传播全球的中国好故事,让国际社会切实感受到中国的文化魅力和社会发展。

2.拓宽国际传播平台,让受众看得见

当前,尤其是针对地方媒体,国际传播“走出去”渠道过少的难题仍然有待破解,尤其是产品推广缺乏有力支撑,导致在影响力、传播度、触达率上表现乏善可陈。我们要在新闻眼界上不“近视”,增强国际传媒的顶层设计意识,主动渗透“洋网红”的传播圈层,主动链接融合海外主流媒体平台,畅通外媒传播渠道,有力提升国际传播的力度和效率。

3.“他塑”和“自塑”相结合,让受众看得进

目前,在国际舆论场上传播中国故事的多半是“洋面孔”。若能增添“自塑”成分,尽可能发掘培育本土网红,与海外受众拉近距离,也是国际传播的一个突破点。以李子柒为例,她作为一名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凭借优质内容在国际上成功“出圈”,其社交媒体的粉丝数量与美国有线新闻网相当,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领头雁”。国际传播的舞台上,除了“洋网红”,我们也许需要更多“李子柒们”助力中国故事全球化。

来源 传媒评论公众号

编辑 冯路玉

二审 曾敏

三审 王卉

举报/反馈

网址:创新实践|借助“洋网红”,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维度 https://klqsh.com/news/view/200741

相关内容

“讲好中国故事”助国产动漫游自信出海
新春倒计时!中国移动咪咕用AI讲好中国年故事
科学发现美好生活新维度:你有多少“故事”可讲?
【借鉴】《中国舆论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互联网+”创新
用苏州评弹讲述中国故事
我的实践故事
“洋网红”兄弟用文旅视频拼出真实中国:“这些应该被世界看见”
中国动漫好故事多起来——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传递新信号
网红趣事故事圈的个人主页
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故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