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杨洪涛教授:《舞蹈风暴》,以舞蹈之名共赴心灵之约
学习舞蹈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 #生活乐趣# #舞蹈#
湖南卫视青年舞者竞技节目《舞蹈风暴》第二季于1月9号晚完美收官。
这一季的《舞蹈风暴》以高超的编导思维,将不同文化、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舞蹈艺术汇聚一堂。民族舞之神韵、芭蕾舞之优雅、拉丁舞之风情、现代舞之前卫、街舞之劲爆都在舞台上尽展风流,以舞蹈的名义共赴一场意味隽永的心灵之约。
以极致的视觉美感实现审美突破
在新世纪的中国电视文艺史上,舞蹈类节目从未间断却始终不温不火。梳理起来,有三个原因。一是从视觉效果来看,由于电视荧屏容量所限,与剧场舞台相比,电视上呈现的舞蹈节目缺乏临场感、沉浸感和仪式感。这减弱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艺术的“光晕”被冲淡甚至消失。二是从传播效果来看,舞蹈节目不像音乐节目有持续贩售、反复传播的潜质。比如歌曲能够口耳相传、伴随播放,亦可成为KTV等文娱活动中的优先选项。三是从接受程度来看,根据主流观众的审美水平和欣赏习惯,舞蹈节目不像音乐或喜剧节目那样审美门槛低、接受程度高,因此舞蹈节目总是只能在小众范围内热络,难以“破圈”。而这三个不利因素在《舞蹈风暴》的舞台上都得到有效解决。
首先,在4K数字高清技术的赋能下,《舞蹈风暴》的音画质感得到质的飞跃。圆形舞台、环状观众池,辅以绚丽耀目且变幻多端的灯光设计,让观众的代入感、仪式感有效增强,观众的情绪、情感更容易沉浸节目当中。先进的360度立体视效成像技术,能够捕捉舞蹈语汇中转瞬即逝的动态画面,营造出东方美学所说的“气韵生动”“澄怀味象”的审美氛围,亦可收获西方美学所说的“震惊”“崇高”的审美留韵。“风暴时刻”实现了动态审美与静态审美的精妙结合,成为每期节目的破题、点睛之笔,留下了“瞬间即永恒”的审美哲思。其次,《舞蹈风暴》实现线上线下的积极联动。
在卫视平台、芒果TV和短视频平台形成播出矩阵,在国家大剧院等剧场开展线下艺术交流,激发了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带动了剧场演出的热络,让舞蹈成为充满正能量的“新国潮”。再者,舞蹈艺术是既具象又抽象的艺术品类。具象的是舞者在举手投足之间可以被观众所感知和接受,抽象的是舞蹈语汇可以有多重解读方式有时甚至难以捉摸。值得称道的是,《舞蹈风暴》在专业性和普及性,竞技性和观赏性之间拿捏到位。四位风暴鉴证官会针对一些舞蹈的种类、流派和历史进行深入浅出的专业性解读。在每一支舞蹈结束后,舞者们和鉴证官会深入解读“风暴时刻”的艺术表达,帮助观众从看热闹过渡到看门道,实现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同频共振,助力舞蹈艺术破圈,收获了社会效应和收视效果的双丰收。
以精妙的舞蹈编排完成艺术超越
艺术需要一种至臻而纯粹的美。《舞蹈风暴》的魅力在于,舞者在跳舞的时候诉诸于灵魂、诉诸于情感乃至诉诸于哲思。在舞蹈语汇可以到达的范畴,在肢体技术可以控制的极限,把舞蹈编排的手法、风格和表现力做到极致,让舞者能够充分释放艺术才华,在价值引领、艺术审美和感官愉悦方面做到兼顾和平衡。黎星表演的《星星的世界》关注自闭症儿童丰富却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李艳超表演的《离你并不遥远》关注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年群体,他们以青年艺术家应有的敏锐和悲悯致敬生命。可以说,对舞蹈艺术的敬畏和珍视,对舞者才华的开掘和释放,是这档节目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础。
在节目赛制和舞蹈编排上,节目组做到了匠心独具。推杆的仪式感,赛制设置的悬念感,团队作战出场“斗舞”时的幽默感为节目增添了神韵。镜头对嘉宾情绪情感和动作神态的捕捉精准到位,剪辑干净利落,叙事行云流水。音乐、舞美、灯光、道具成为舞蹈编排时的重要艺术符码,帮助观众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舞蹈艺术的精妙。跨舞种、跨文化、跨风格的创新融合以及戏剧性、故事化的演绎,让《舞蹈风暴》成为一场融汇东西方舞蹈菁华的艺术试验。像是吕科镝的《界》融合了民族舞和街舞元素。陈镇威和杨小健则在《一个舞者》里完成芭蕾舞与地板舞的巅峰对决。陈镇威和朱瑾慧表演的《史密斯夫妇》激情似火、酣畅淋漓,在枪与玫瑰的辛辣交锋中尽显风流。华宵一和李艳超在演绎《风声》时身着复古旗袍,尽显玲珑曲线,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把女性的柔美与信仰的坚毅表现的传神到位。
同时,《舞蹈风暴》充分利用新的电视技术手段,让观众突破舞蹈艺术在时间上的线性表达方式所带来的某种局限性,从而完成视听语言式的、蒙太奇式的影视化表达。舞蹈艺术和电视技术浑然天成的“风暴时刻”,把舞蹈艺术的动态美与静态美,肢体语言与造型语言,叙事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成为每一期节目的情绪爆点和高光时刻。像是谭元元与陈镇威合作的《重生》运用芭蕾的方式把身体的极致美感彻底释放。谢欣、王韬瑞和陈添表演的《幻镜》空灵而抽离,用意向性、符号化的方式表达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哲思。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致敬伟大时代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流传数千载,从神话传说《山海经》到远古时期的崖画舞蹈,从先秦时期的名家典籍到敦煌壁画,再到新时代具有创新性的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中国舞蹈对传统文化的记载和传承从未停歇。而在《舞蹈风暴》的舞台上,各种类型的舞蹈对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自觉吸纳和主动融合,显示了新时代舞者所具备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责任意识。华宵一的《长相思》、罗昱文的《问月》、黎星的《齐天》等节目都在起舞弄影间倾注了对中华古典文化神韵、意象、境界和风采的敬畏与热爱。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日益重要,新时代的舞蹈传承人更加自信、从容和踊跃地为中华传统文化鼓与呼。在《舞蹈风暴》里,在街舞中融入民族服饰和古典元素,在中国古典舞中融入武术元素,在民族舞中融入海阳秧歌等,都是兼具守正与创新的艺术探索。随着全球化语境的到来,早年传入中国的霹雳舞、拉丁舞、街舞已经普及。对于这些舞种,大众已经没有了当年陌生化、猎奇式的新鲜感。人们对西方传入的舞种的追捧趋于理性与平和。而对于民族文化的精神还乡,则是新时代整个文学艺术界的潮流。国风、国乐乃至民族服饰在年轻人当中被着重唤醒。可以说,在各种艺术中融入民族文化符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复兴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舞蹈风暴》的成功给电视文艺发展带来重要启示:
一是文化自信是打造高质量电视节目重要的方法论。在娱乐节目产能过剩而精品节目却异常稀缺的传媒语境中,努力思考文化的发展方向,建立符合电视美学生态和艺术传播规律的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挖掘民族文化、高雅艺术乃至小众艺术当中的闪光点,或可打造破圈而出,满足最大公约数受众观看需求的现象级节目。《舞蹈风暴》以舞蹈作为垂直类节目的灵魂,把看似小众的命题做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文章,这正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二是工匠精神是打造高质量电视节目的必由之路。《舞蹈风暴》对每一支舞蹈颇具奇思妙想的精心编排,舞者对于舞蹈动作近乎严苛的细心打磨,服化道、摄录美等各个工种极高的完成度,让舞台呈现出殿堂级的艺术质感。
三是高质量电视节目具备成为超级IP的潜质。从两季节目所积累的创作经验和播出效果来看,《舞蹈风暴》有能力打造具有超级IP潜质的系列文化衍生品,让舞蹈的魅力持续发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网址:中国传媒大学杨洪涛教授:《舞蹈风暴》,以舞蹈之名共赴心灵之约 https://klqsh.com/news/view/202334
相关内容
舞蹈风暴第一季舞蹈风暴第一季12.21期优酷视频舞蹈风暴第一季舞蹈风暴第一季10.26期优酷视频
音乐舞蹈留学院校推荐之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
舞蹈风暴DanceShow青少年舞蹈展演在京圆满启动!
舞蹈风暴第二季1
舞蹈风暴含金量高吗
舞蹈风暴2025·雅安站报名开启!四川舞者向全国总决赛发起冲击!
《舞蹈风暴 第一季舞蹈风暴第一季10.05期全集》免费在线观看
舞蹈风暴第一季
《舞蹈风暴》朱瑾慧中国舞《媚》引爆全场,严厉导师张艺兴都惊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