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 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两天,票房已经超过了去年电影节的票房总和。这一方面说明观众对这个电影节的关注度在上升,另一方面,似乎也可以说明,艺术片并非没有观众。从此届电影节上的抢票热潮可看出,观众对艺术电影的需求在平时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 然而,你也不得不承认,在电影节之外,那些不具备商业卖相的电影,仍然没有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 在本届电影节上,有关艺术电影的话题,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 实际上,在许多人看来,艺术电影在今天的处境其实正在明显好转。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以《山河故人》《刺客聂隐娘》《喜马拉雅天梯》等具有很高艺术品质的影片为例指出,“过去这些电影根本不可能进入市场,去年却收获了几千万元乃至过亿元的票房。”
● 但为什么大家还是会觉得对于艺术电影来说,今天的市场环境很糟糕?尹鸿认为,需要反省的除了市场环境,也许还有我们的评判标准。他说:“有时候我们非要拿一部艺术片的票房跟最商业的电影票房比,然后骂电影市场,其实全世界艺术片的票房都不可能跟最主流的电影比。”北京新影联影业总经理周铁东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在任何国家,哪怕被视作艺术片天堂的法国,以小众之身和大片对撞都是不明智的。非要让一个从创作之初就没有主流市场定位的产品,去争取那些不属于他们的观众,本身就是一种错位。”
● 艺术电影应该更加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映空间,从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市场,实现精准投放,这是不少学者和电影人的共识。
● 这些年来,建立艺术院线的说法始终不绝于耳,这也被认为是救艺术电影于水火的灵丹妙药。
● 那么,我们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艺术电影院线?原因何在?
● 周铁东的分析,可能会让人感到意外。他认为,那是因为我们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艺术电影”数量,远远不够支撑一条艺术院线的存续,甚至连一家艺术影院都养活不了。他以MOMA为例说,“那里也只能拿一个厅来放映艺术片,然后用其他厅放映商业片来养活这些艺术片。”而纵览全球市场,任何成熟的艺术院线都是靠充沛的艺术电影片源来支撑,才可能在主流院线的挤压之下健康而持续地活着。
● 持这一观点的并非周铁东一个人。沙丹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策展人。前两天,看了一部“小文艺片”。是周六的傍晚,又是在以放映艺术电影为特色的场所,整个厅里加上他也不过六七人。看完电影他发出这样的感慨:“似乎怪不得市场的冷酷。这类影片是否真的具备了极强的艺术性,也是值得商榷的。片子不差,但也没有多好;感觉确实是‘艺术电影’,可又没法艺术得让人眼前一亮———这是当下大多数艺术片经常让人扼腕的地方。”
● 即便是《百鸟朝凤》这样的电影,抛开吴天明的影坛地位带给它的光环,其本身的艺术性也是受到争议的。上海社科院的青年学者刘春认为,就影片的艺术形式而言,即使不说是平庸的,至少也是平常的,其电影语言和思想表达都缺乏艺术上的突破,没有达到艺术片应有的探索。
● 文汇报对此有如下评论:
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当然需要为艺术电影提供更多的放映空间,但同时也需要更多优质的艺术电影。 (作者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