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火烧博望坡,指挥者是刘备而非诸葛亮

发布时间:2025-08-31 15:06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尊称为‘卧龙’。 #生活知识# #生活智慧# #文学#

众所周知的情节:刘备不辞辛劳地三访茅庐,才请到诸葛亮。初出山之时,诸葛亮正值夏侯惇带领十万曹兵压境,气焰极盛,直奔新野而来,扬言要活捉关羽之名也不能放过。刘备获悉后,亲自把象征信任的剑印交给诸葛亮,命令部下遵从其调度。于是诸葛亮运用一个伏线的计策,在博望坡设下火攻,曹军大败,关羽、张飞等蜀军宿将目睹此景都心服口服。书中还写道,一首赞颂的诗句传出:“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然而设若真有说法,若火烧博望坡的主使其实是刘备,而非诸葛亮本人,你会如何看待这段故事的真伪? 博望坡位于河南南阳市方城县西南约三十里,北面紧邻伏牛山,南侧有隐蔽的山脊,西面有白河环绕,属于伏牛山脉延伸的高地、崎岖坡岸。此地历来险要,素以襄汉要道之地而闻名,历代兵家都欲据以成就霸业。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表看准曹操自北方进兵之时机,企图趁势夺取许都,于是调动刘备带兵出发,驻屯博望一带,与曹操军的夏侯惇相遇,战事正式拉开帷幕。

在交战过程里,刘备使出慢打快打的分工,以少量兵力与夏侯惇周旋,并且有意示弱撤退;随后还放火烧掉自营营寨,制造一系列假象,让夏侯惇误以为刘备已无力反扑,因而继续追击。就在追逐途中,刘备精心布置的伏兵突然从林间窄道中扑出,曹军措手不及,夏侯惇遭受到强力打击,只得败退。但曹操的智囊李典早有先见,料到刘备会用伏兵,于是时刻保持警觉,在夏侯惇陷于伏击之际,亲自带兵进攻,救出夏侯惇,随后两路大兵便各自抽身撤离。 从这段战斗过程可见,这并非书中所述的惊天动地的生死对决,而只是一次规模偏小的对抗。刘备这边的直接指挥者其实是刘备自己,诸葛亮并没有在战场前线指挥,事情的焦点在于战术布置与伏兵的出击。于是,问题又回到:此时诸葛亮究竟在哪里? 答案在于,诸葛亮当时尚未出山,仍在南阳的乡野之间耕作。前文所述的火烧博望的真实时间,是建安七年,即公元202年。至于诸葛亮后来在后主刘禅时期的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所写的《前出师表》里的那段话,诸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二十有一年矣”,其中的二十一年并非严格的整整二十一年,而是个文学性的估算,实际侍奉两主的时间大致二十来年。与史书所载的记载相合的是:公元207年冬到208年的春,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等大将自新野出发,三度到南阳隆中草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直至最终同意南阳的安排才产生后续。于是可以肯定地说,火烧博望发生时,诸葛亮尚未出山。 至于《三国演义》的叙述性,它本质上是三分史实、七分演义的混合体。这并非要抹去历史,而是以合理的文学加工与想象进行再现,因此读起来既有历史的脉络,又有戏剧性的张力,读者不必对每个细节都去严格追究真假。

网址:三国演义火烧博望坡,指挥者是刘备而非诸葛亮 https://klqsh.com/news/view/203164

相关内容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从对手到朋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如何化解与关羽的矛盾的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为何要一再放走死敌?最后才给出了答案
《三国演义》中赵云死了诸葛亮没有哭,为何张苞死了诸葛亮大哭?
正午阳光《三国演义》选角:肖战演诸葛亮,张译雷佳音演刘备曹操
不妨来看一看,《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到底打了多少败战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何要放走曹操?专家:不放他们就完了
揭秘三国演义: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还是病死的?
诸葛亮和魏延之间的关系,别被《三国演义》所用误导
《三国演义》中,如果诸葛亮没有死,邓艾还能够偷渡阴平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