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昭通印象”风尚人物③丨情牵故里 周氏兄弟为乡亲打造公益文化空间

发布时间:2025-09-01 07:22

《格林兄弟》的民间故事充满神秘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睡前故事#

周氏兄弟打造的明华山房,不仅是对祖宅物理空间的升级再造,更是一次立足乡土、面向未来的文明实践。周氏兄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的动人篇章。

,时长02:41

周昌发、周昌才、周一楠三兄弟出生于镇雄县中屯镇齐心村。年少时,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与拮据的家境,他们立下了努力改变命运的志向。最终三人学业有成,走出大山,分别成为云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瑞萨电子(中国)有限公司事业部经理和云南味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兄弟三人决定为乡亲们创建一个文化空间,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港湾、村民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生活及交流的平台。

然而,受限于村内土地紧张,难以找到合适的独立建设用地,三人将目光投向了承载着家族记忆、闲置多年的祖宅。

2022年,周昌发三兄弟慷慨出资50余万元,将位于镇雄县中屯镇齐心村院子村民组的祖宅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将这座“山里的房子”打造成了一个集图书借阅、文化展陈、村民议事、家风传承、乡风教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并无偿捐赠给齐心村集体,供村民永久使用。

这座新生的祖宅被赋予了一个诗意而深邃的名字——明华山房,设置了“明华书屋”“农耕记忆”“乡间共话”三大功能板块。改造后的每个功能区域,一砖一瓦、一物一景,都凝聚着周氏兄弟对乡风文明的深切体悟与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明华书屋

播撒知识星火,涵养淳朴民风

文明的根基在于教化与传承。明华书屋区域共设置3间书屋:2间阅览室里,陈列着涵盖儿童读物、青少年读物、文学艺术、社会科普、种植养殖、农村经济等类别的书籍共5000余册。专门打造的“老人常说”主题室,以古朴竹简形式展陈着100余条凝聚当地老一辈智慧的箴言隽语。这些呈现形式,既是周氏兄弟对当地淳朴民风与优良家风的精心提炼与有形保存,更是一处“润物无声”的教育课堂。

农耕记忆

溯源根脉文化,赓续乡土薪火

置身于“农耕记忆”区域,仿佛穿越时光长廊。周氏兄弟不辞辛劳,在村中四处寻访,广泛收集了300余件承载历史记忆的农具器物、生活用品,通过实物展陈与图文解说结合的方式,复原了昔日乡土生活的鲜活图景。这个空间不仅收藏着乡土历史与劳作智慧,更让后人能亲手“触摸”祖辈艰辛劳作与生活智慧,深刻感知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延续勤俭坚韧、敬畏自然的乡土品格。

乡间共话

搭建议事平台,共绘和谐图景

“乡间共话”区域是专为村民议事协商、思想交流而打造的,为村中事务商议、村民诉求表达搭建了平等、开放、有序的平台。这样的公共空间,促进邻里在交流合作中增进情谊、化解分歧、凝聚智慧、形成合力。

明华山房既是凝聚乡情、留住乡村记忆的温暖家园,更是弘扬乡风文明与时代精神的核心阵地。它生动展现了周氏兄弟反哺家乡的赤子之心及其践行文明理念的深刻实践。

更令人欣喜的是,明华山房的建成已悄然在齐心村结出丰硕果实:学子求学氛围日益浓厚,村中考入大学的人数较往年明显增多;村民在“乡间共话”中学会理性沟通、互谅互让,矛盾纠纷显著减少;浸润于书香与古训之中,村庄崇德向善、邻里和睦、积极进取的新风尚蔚然形成。这方由赤子深情铸就的文化家园,正以其润物无声的力量,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乡村面貌,孕育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日推荐

来源/昭通日报 记者 刘静涛 通讯员 向俊成 文/图 片头片尾合成 邬翔

原标题:《新时代“昭通印象”风尚人物③丨情牵故里 周氏兄弟为乡亲打造公益文化空间》

阅读原文

网址:新时代“昭通印象”风尚人物③丨情牵故里 周氏兄弟为乡亲打造公益文化空间 https://klqsh.com/news/view/205665

相关内容

沉浸式文旅丨“短视频+文旅”重构文旅融合新风尚、新业态、新景观
中国古人的读书生活:颜氏家训与家风
生命里的故事:在北京西路错位时空里的遇见……
鲁迅去世的第二天,断交13年的二弟周作人,讲了一小时《兄弟》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doc
影评丨《周处除三害》:罪与罚,情与理,仇与怨
打造“走心”的公共文化空间
10篇经典古信,领略古人藏在书信里的风雅
120平方公里乡村实景变身游戏空间 泽雅勇闯“村Game”新赛道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作文(通用20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