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站看国风成为青年流行文化
城市咖啡馆成为文艺青年交流创作的热门地点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城市文化观察#
今年华服日,真人复原《簪花仕女图》造型的视频被大批网友称赞。
往届B站线下华服活动。
古琴社的民乐演奏,以美学形式征服网友。
B站,被称为“Z世代”(90后、00后统称)的文化聚集地。年轻人特有的文化活力、创造能力,一旦“破圈”,总会引来好奇和打量,也越发得到社会关注。
中国青年文化究竟在“玩”些什么?我们从B站几个颇受欢迎的文化标签入手,观察它的特征,也是对面向未来的新生代文化展开想象。
自从跨年晚会备受好评,B站的名声“破圈”而出。有人高呼,“我们这代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跨年晚会”,这是一场“尊重年轻人的胜利”,也是“青年文化的破圈”。
但有一个逻辑,其实没彻底解释清楚。比如方锦龙的民乐秀,明明是典型的央视春晚节目,为何会成为年轻人的偏爱呢?
近几年来,随着古装剧、仙侠剧,以及仙侠游戏的风靡,“国风”在年轻人中成为流行文化,并有特定的圈层。比如,汉服社如雨后春笋,古镇景区常有“汉服小姐姐们”结伴出游。就连爱走“国际范”“都市范”的上海人民广场、虹桥天地等繁华商区也不例外。身着汉服、拿着团扇的女孩子们顾盼生姿,出现在大都市的街头巷尾,诸多路人已经见惯不惊。
“古风音乐”也成为年轻人情有独钟的类型。一大批古风网络歌手相继走红,现实中大多数人从未听过的名字,在网上却拥有百万级粉丝,有些线上新歌点击量可与顶级歌手相比,CD3分钟内售罄,演唱会门票被“秒光”,商演身价已堪比明星。但对不了解古风圈的主流人群而言,他们完全不知,彼此仿佛活在“两个平行世界”。
还有一批中学生,酷爱用文言文写歌词,尽管被批华而不实,有乱用之嫌,但也恰恰体现,年轻人对“古韵”“古风”这种特有审美形式,情有独钟,玩得不亦乐乎。
近年来,民乐、舞蹈、华服等内容的国风兴趣圈层覆盖人群在B站增长了20倍。2019年B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达8347万人,其中83%的人年龄在24岁以下。今年1月至3月,B站国风视频投稿数同比增长124%,国风UP主人数同比增长110%。其中带“古风”“传统文化”“民乐”“中国舞”标签的视频投稿量增长尤为突出。有财经人士分析年轻人痴迷国风而带来的消费热潮时,称其为“第三次国货运动”。
今年3月末,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与B站联合主办了第三届中国华服日线上晚会,共青团中央在B站平台全程直播。B站精心准备了730分钟的直播和320分钟的录播节目。
其中,UP主“古琴诊所”(上海自得琴社)带来了一段有趣的民乐表演。泛黄的古画背景色中,一群人身着中国古代服饰,奏起《七子之歌》,仿佛古画中的乐师“动”了起来。此前,琴社与中国装束复原小组合作,演奏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插曲的视频,在B站、微博和YouTube等平台获得超过5000万点击。在YouTube上,他们收获了俄罗斯、法国、克罗地亚、巴西、日本等外国粉丝。有网友评论:“他们也许就是下一个李子柒。”
琴社成员大部分为80后、90后。成员唐彬回忆,他从小学习西方乐器长笛,但彼时是被父母逼着学的,自己并不喜欢。高中时,偶然有一天,他看到电影《英雄》中的一场棋馆戏,被剧中人物弹奏古琴的一幕击中灵魂。此后,他不惜逃课都要偷偷去学古琴,直到今天,成为一名古琴老师。“这就是自己喜欢,和父母逼迫的区别。”他说。
琴社想到用古画形式进行民乐表演,背后其实有一番纠结。成员白无瑕坦言,此前她单独弹奏古曲的视频,在B站流量很低,古曲貌似“调不成调”,许多年轻人压根听不懂。可一旦她用古琴弹奏影视、动漫音乐,这些耳熟能详的现代歌曲,与古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往往成为年轻人喜欢的爆点。
同样,从事古代服饰和妆发考据的王乔叶,此前一直苦恼于现代人的审美并不接受真正的复原古装,感兴趣的人并不多。
成员们意识到,单纯的民乐作品、服饰复原作品,曲高和寡,倒不如两者结合,用综合的审美形式对表演进行包装,于是便有了“国画动起来”的演奏,结果真的火了。但这也从侧面表明,曲高依然和寡,真正听懂民乐、对民乐感兴趣的年轻人仍是少数。
既然听不懂,B站网友们为什么喜欢方锦龙的节目呢?有网友这样回答:大概是当作炫技秀在看吧。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老师秦毅抱有相同的困惑:“从音乐角度来看,方锦龙的演出并没有特别的突破和创新之处,为什么这次在B站火了?”有人告诉她,有几首曲子是B站网友耳熟能详的动漫歌曲,这就是吸引年轻人的“特别之处”。
秦毅认为,快节奏的生活、丰富的信息选择,让现代人不太能静下心来,欣赏音乐的内涵。年轻人喜欢国风,更多出于玩乐,以寻找丰富的情绪刺激为目的。但这种玩耍心态未必不好。“中国古代的音乐家们,大多也是兼职,以乐会友,始于爱好。”秦毅说。反倒是近百年,中国乐器的演奏“职业化”以后,似乎非要在一个正式场合严肃完整地表演不可。
潘霁形容年轻人的国风创造,常常是通过一种“当代的蒙太奇拼贴”手法呈现一场场视听奇观。老一辈不少人将传统文化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教育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标志,并不断地在实践中仰视和致敬经典。而年轻人在追求国风创作中,更多偏好适宜公开展演的景观,甚至奇观,综合运用强烈的感官刺激和身体姿态的在场表演,制造出既让人熟悉又充满陌生感的亚文化体验。
如此来看,国风是一个青年文化标签,但也只是标签。对待传统文化,“Z世代”更加自由放松,玩在其中,与老一代截然不同,与主流社会期待的“国学复兴”之间,或许还需形成更有成效的双向对话和相互理解。(节选自《解放日报》)
龚丹韵 来源 解放日报
编辑 周章龙
编审 王宁
举报/反馈
网址:从B站看国风成为青年流行文化 https://klqsh.com/news/view/206129
相关内容
从“佩奇”走红看青年流行文化新特征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深度解析:年轻人的二次元文化在B站与小红书上的全新解读
B站去二次元化?倒不如说是拥抱年轻文化,御宅文化仅是其中一种
由青春文化浅析流行文化.doc
二次元文化的全球传播与中国青年影响
当前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分析研究.pdf
B站自媒体网红的崛起,是年轻人互动式生活态度的胜利
蛇年春晚前瞻:B、红、抖、淘的流量战役
B站连续六年举办毕业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