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新技术应用新知 改变新一代学生学习方式
科技改变了生活方式,学习新知识成为日常乐趣的一部分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乐趣# #学习新知识的乐趣# #科技学习的乐趣#
近年,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并逐渐被运用到教育领域,其对于课堂的影响已初见端倪,正在深刻影响并改变新一代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开始扭转以教师为中心的低效教学形式,并成为有望打破课堂单一教学形态的利器。通过对全球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活动的分析,教育部-英特尔信息技术专项科研基金“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项目组总结提炼出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涌现的十大新技术应用。
1 智能机器人:未来学习伙伴
智能机器人具有革新的技术,高水平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其在学习中可同时具备益智学习工具、情境建设者、学习伙伴三个不同角色。智能机器人作为益智学习工具逐渐成为“做中学”学习模式的主题和项目。
点评:教育部从2003年起把中小学机器人比赛纳入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众多有条件的中小学逐步将智能机器人引入校园,这一举措在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城市都进行了实施。然而,将机器人作为学习伙伴,也只是有了这方面的若干想法和简单的探索,国际上的这类研究和应用对中国将有重要的启发。
2 3D打印:颠覆学生实践范式
3D打印机可以将抽象的空间构思转变为真实的、立体的彩色模型,某些难以理解的空间概念和构造因被引入到“现实”世界中而变得更加具体、直观。同时,通过亲身体验、亲自参与,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协调的发展和提高。
点评:3D打印技术为学习者开辟了崭新的学习空间,学习者通过设计、制作、展示等多种角色进入到该学习空间中,亲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中国,3D打印产业也逐步成型,各类学校应用3D打印机的案例也越来越多,相信3D打印教育应用必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 创客运动:技术课程“做中学”
开源硬件降低了高级硬件产品开发成本和复杂程度,使没有或极少技术背景的普通师生也能轻松从事作品原型创作或产品开发,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各种水平创新活动。以Arduino为代表的开源硬件已在学校的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树莓派是继Arduino后在教育领域获得成功的另一种开源硬件,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其用于教学。
点评:创客运动的兴起以及各类机构推动的开源硬件技术的发展,给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已经引起了国内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形式多样的探索活动也正在逐步增多,发展速度很快,相信会有很好的前景。
4 体感技术:“数字土著”新体验
体感技术与自然语言交互是继键盘+鼠标、多点触控之后获得广泛应用的第三大类操作方式,体感技术使人们无须借助复杂的控制设备,直接使用肢体动作与数字设备和环境进行互动,并根据人的动作来完成各种指令,就像为计算机配备了一双精准有效的“眼睛”。
点评:体感技术不但是一种创新的操控方式,还拥有强大的数据监测和数据分析功能。未来将体现为可穿戴设备的形式,成为“数字土著”一代身上的必备学习品,带来更刺激、更具现场感的学习体验。随着体感技术产品在中国的逐步推广,中国教育领域也将会出现越来越多应用。
5 学习分析技术:规模化教学形式变革
Learning Catalytics(简称LC)是由两位哈佛教授和一位博士后在2011年开发的一种基于云技术的学习分析评估系统,现正逐步推广至美国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该系统能够对课堂上采集到的学生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学习报告曲线,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学习曲线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给予学生进一步的反馈,在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为实时学生评价提供途径。
点评:学习分析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可以对大规模学生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考试结果、在线互动情况、师生互动情况等等,从而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能力水平,以利于提供个性化支持。对于中国来说,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解决“重评价、轻分析”问题。
网址:十大新技术应用新知 改变新一代学生学习方式 https://klqsh.com/news/view/207741
相关内容
科技改变生活:一个新时代的变革谢高低黄瓜香:#为什么要学习并应用新知?# 《学习与应用新知:时代进步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学习并应用新知已成为我们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和发展动力。为什么要学习并应用新知?答案很简单:因为时代在进步,自己也要进步。 时代的进步如同滚滚洪流,不可阻挡。科技的日新月异、文化的交流融合、社会的变革发展,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从互联网的普及到人工智能的崛起,...
学习新知识心得体会(通用3篇)
新知识学习计划
学习新知识心得体会(通用7篇)
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应该怎样学习新知识?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智能应用改变生活模式
新浪新闻举办2024新知大会:探索知识与技术的新前沿
技术创新促进美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