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转型计划助力转型金融:中国银行业转型计划实践研究
报告共计:52页
中国银行业转型计划:低碳转型的关键一步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低碳转型成为共识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作为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核心力量,其自身的转型路径备受关注。近日,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相关机构发布的《转型计划助力转型金融:中国银行业转型计划实践研究》,深入剖析了中国银行业在气候转型计划方面的实践现状与未来方向,为理解金融业如何助力"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视角。
什么是转型计划?为何如此重要?
简单来说,转型计划是企业或金融机构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减排目标而制定的系统性战略框架,涵盖目标、行动路径、责任机制等核心要素。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国内政策,对这一概念的界定虽有细节差异,但核心都指向"通过科学路径和具体行动,协调短期经营与长期气候目标"。
为何转型计划如此关键?从全球视角看,《巴黎协定》设定的"温控1.5℃"目标迫近,各国减排承诺需要分解为企业的具体行动,而转型计划正是将宏观目标落地的"施工图"。对金融机构而言,银行作为资金配置的枢纽,其转型计划不仅关乎自身低碳运营,更能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真正的绿色转型领域,避免"假转型"风险。
从现实需求看,转型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可信的转型计划。传统高碳行业的低碳改造需要巨量资金,但绿色金融工具难以完全覆盖,转型金融应运而生。而转型计划正是确保这些资金精准投向有效转型项目的"通行证"——只有披露可信、可量化的转型路径,才能让资本安心流入。
此外,随着国际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趋严,转型计划已成为企业信息披露的必备内容。无论是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的准则,还是中国沪深北三大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要求,都明确将气候相关转型计划纳入披露范围,这意味着银行的转型计划将直接关系到其市场公信力。
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转型计划的框架指引
全球范围内,转型计划的指引体系已逐步成熟。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FANZ)提出的框架聚焦金融机构净零目标的落地,涵盖目标设定、产品创新、治理机制等十大要素;转型计划工作组(TPT)的框架则更具通用性,通过"基础、实施战略、参与战略、指标目标、治理"五大要素,为不同行业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从避免"碳锁定"和"漂绿"角度,强调转型计划的可信度。
这些国际框架虽各有侧重,但共同强调四大核心:明确的长短期目标、可落地的实施路径、可量化的进展指标、完善的治理机制。例如,英国已要求上市企业从2026年起披露符合TPT标准的转型计划,为全球树立了标杆。
国内方面,转型计划的政策导向日益清晰。202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多部门在政策中鼓励金融机构探索转型计划;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转型计划的目标、行动路径及资源分配。不过,国内指引目前仍以原则性要求为主,针对银行业的具体操作细则有待完善,这也使得国际经验成为重要参考。
中国银行业的现状:起步良好,挑战犹存
研究显示,中国银行业在转型计划方面已迈出重要步伐,但系统性、深度仍有提升空间。
从披露情况看,24家沪深300及恒生大型股指数中的上市银行已全部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42%的银行还发布了专项环境或气候信息报告,显示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不过,仅有13%的银行在报告中设置了"转型计划"专门章节,且内容多较简略,系统性披露仍显不足。
在碳排放数据披露上,近9成银行披露了自身运营(范围1、2)的排放数据,但价值链(范围3)排放的披露率仅25%,其中最关键的投融资排放(范围3类别15)披露率更是低至13%。这意味着银行对自身业务中影响最大的"投融资组合碳足迹"仍缺乏清晰认知。
目标设定与实施路径上,银行的重心多放在自身运营减排和绿色金融业务规模上——67%的银行设定了自身运营减排目标,75%设定了绿色信贷等可持续金融目标。但在价值链减排,尤其是推动客户和投融资组合减排方面,目标设定和行动路径明显滞后,相关目标的银行占比不足10%。
以在绿色金融领域领先的兴业银行为例,其虽已制定自身运营碳中和路线图,并设定绿色金融融资余额目标,但在如何减少高碳行业客户的碳排放、设定分行业减排路径等核心问题上,仍缺乏量化目标和具体计划,这也反映了中国银行业的普遍现状。
破局之路:从挑战到行动
当前,中国银行业制定转型计划面临多重挑战。政策层面,缺乏针对银行业的具体转型计划操作指南,国际框架与国内实际的衔接需要探索;技术层面,投融资碳排放核算基础薄弱,企业排放数据不足、核算方法待完善,导致银行难以精准量化自身影响;实施层面,高碳行业转型路径不清晰,银行评估客户转型计划的能力有限,且转型成本分担机制尚未健全。
对此,多方合力的行动尤为关键。对监管部门而言,需尽快完善转型计划框架指南,明确披露内容和标准,可分"基础要素"和"鼓励要素"逐步推进;同时加强公共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行业碳排放因子库和转型路径指南,为银行提供数据支撑。
对银行自身来说,应建立高层统筹的转型治理体系,打破部门壁垒,将转型计划融入核心业务;夯实数据基础,摸清自身及投融资组合的碳足迹,设定覆盖长短期的量化目标;更重要的是,将转型计划与客户服务深度结合,通过定制化金融产品引导企业制定转型计划,形成"银行转型带动实体转型"的良性循环。
随着低碳转型进入深水区,银行业的转型计划已不仅是"加分项",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从自身运营减排到引导社会资本绿色配置,中国银行业正逐步探索适合国情的转型路径,而这一过程,也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52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