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阶七品,笔力千钧:清朝知县楷书追晋唐
中国书法中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有千秋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传统文化理解#
提起楷书,人们多会想到晋唐佳作,清代楷书则少有人提及。其实清代楷书颇为流行,尤其在文人士大夫与科举学子中很受重视。像黄自元、林则徐、左宗棠等人的楷书都颇具功力,不过也有人评价他们的字受“馆阁体”影响,少了些韵味。
不过清代有位楷书高手,能超越同时代人,直追晋唐风范,他就是徐元礼。徐元礼,字淞桥,是清代嘉庆十八年(1822年)的拔贡。他的书法直接取法晋唐,灵动俊逸之处,确实得益于天赋。他与郭尚先(字兰石)齐名,小楷水平甚至可能更胜一筹,这在《无事为福斋随笔》《芳坚馆题跋》中都有记载。他的代表作《吴氏重修祠堂记》,还成了清末楷书学习的“标准范本”。
受道光朝重臣曹振镛的影响,以“方光乌”为特征的“馆阁体楷书”盛行,要求字迹方正、光润、墨色乌黑,这导致不少人学古法的时候不得不舍弃古人字中最具个性、也是最精华的部分,比如颜楷之宽绰雄浑、欧楷之奇宕峻拔、赵楷之遒媚妍媸等。
徐元礼却并没有因此被限制住,他从钟繇、王羲之、钟绍京、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法帖入手,以“欧楷”为基,融合众家,形成了独特的“徐楷”,《吴氏重修祠堂记》就是“徐楷”成熟之作,完成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全卷34行、323个字,字径约3厘米。
此作露锋方切入纸,以中锋行笔,横画中间轻盈、两端浑实,提按分明,行笔稳重、徐疾有度,竖画悬针、垂露兼有,撇捺极为舒展,左右开张。转折处方圆并用,棱角分明。《吴氏重修祠堂记》结字平中寓险,如横画向右上倾斜,左右轻重对比明显等。
徐元礼的楷书既有欧楷的严谨工致,结字上又将“颜楷”雄放与“柳楷”瘦硬结合,字形遒劲端庄、大气开阔。既深谙古法、又能活学活用,当代某些“书法大师”与他相比,可以算是小学生水准了。
他的《吴氏重修祠堂记》堪称楷书里的“多面手”——笔势稳得扎实,字体却透着俊逸,既有颜体的宽博大气,又带欧体的险峻锋芒,还藏着《灵飞经》的舒展开张,一眼望去神采飞动。
写的时候爱用露锋切入,笔画流得畅快却不飘,重笔沉得稳当却不僵,轻有筋骨,重有气度。结字更是巧妙,看着飘逸却藏着稳妥,透着典雅又带着劲挺,说是优秀楷书的范本,一点不夸张。
喜欢请点赞+在看,分享朋友圈也是一种赞赏
网址:官阶七品,笔力千钧:清朝知县楷书追晋唐 https://klqsh.com/news/view/209718
相关内容
原创中国最有名的的10位书法家,一笔一划皆为国之珍宝,你全认识吗?端雅正宜书制诰——明代沈度小楷书法《心经》欣赏
敦煌出土手抄本唐诗,疑为唐人所书,网评:这是楷书的顶级字帖!
破体基因的千年迁徙:王献之书法的跨代演化图谱——从唐代狂草到数字艺术的革新密码
憨山德清写的行书《书法钩玄》,笔法得晋唐正统,启功评:五百年难见!
溥仪转手献给日本人,国宝流落哈佛!价值连城的小楷道德经何时归
唐朝最美行书,笔意温柔雅致,丝毫不输《兰亭序》
艺术网丨中国书法的嬗变——唐代书法
太监写的小楷,漂亮不?
字如其人?看了贪官和珅的楷书,你还会这么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