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8月的呼和浩特,天高云淡,书香茶香交融。28日下午,在北疆书展内蒙古出版集团展区,国家一级作家邓九刚先生与读者分享了他与万里茶道四十余年的情缘。在邓九刚先生深情的叙述中,一条穿越三百多年的茶叶之路,从历史尘埃中重现;读者也仿佛穿越时空,重走那条横跨亚欧的商贸动脉。
活动概览:跨界齐聚,共话茶道情
“与邓九刚共话茶叶之路往事”活动由内蒙古出版集团主办,远方出版社和内蒙古新华书店承办,作为2025年北疆书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文化学者、历史爱好者参与。
内蒙古出版集团品牌营销管理部主任张晓宇,远方出版社副社长王静,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内蒙古文艺创研中心负责人张一峡,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张钰、副会长孙树恒,内蒙古大盛魁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祁娟,呼和浩特市大盛魁文化博物馆馆长赵正伟等嘉宾,与现场40多位读者共同参与了活动。
对话交锋:深入探讨,再现茶道研究艰辛
在主持人对谈环节,邓九刚先生深情回顾了研究历程。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数十年研究这条“被遗忘的商道”时,他动情地说:“这是一种历史责任感。当我发现这条曾经繁荣的商道几乎被世人遗忘时,就下定决心要把它挖掘出来。每一个驼夫的故事,每一段商道的遗迹,都是我们民族记忆的宝贵碎片。”
关于大盛魁的历史地位,邓九刚评价道:“大盛魁不仅是商业传奇,更是民族团结的象征。这家由汉、蒙、回等多民族共同经营的商号,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与主持人对谈
嘉宾分享:多维视角,解读茶道文化价值
内蒙古大盛魁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祁娟在发言中表示:“万里茶道不仅是商贸通道,更是文化桥梁。大盛魁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商号,在茶道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我们致力于传承这份文化遗产,让古老的商号焕发新的生机。”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内蒙古文艺创研中心负责人张一峡分享道:“邓九刚先生的作品让万里茶道从历史走进现实,他的写作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具有文学的感染力,为普及茶道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内蒙古大盛魁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祁娟在发言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内蒙古文艺创研中心负责人张一峡分享
读者互动:情感共鸣,传承茶道文化记忆
一位读者问道:“您推动了大盛魁商号的现代复兴,甚至帮助后人找回家族记忆,这一过程中最让您触动的是什么?”
邓九刚感慨地分享:“最让我感动的是看到家族后代通过我的研究重新连接了祖先的记忆。有一位大盛魁后人对我说:‘谢谢您让我知道了爷爷的故事,这让我找到了自己的根。’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情感的延续。”
现场读者踊跃提问,邓九刚一一耐心解答,就万里茶道的保护利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茶道新篇:国际协作,共谋茶道新发展
此次活动恰逢中俄蒙“万里茶道”国际文化旅游推介会在呼和浩特举办。8月26日的推介会上,来自中国、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人参会,围绕万里茶道的历史文化价值、申遗进展及旅游合作展开深入交流。内蒙古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将继续发挥内连与外接的通道作用,竭力推动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
文化振兴:从历史走向未来的茶道新生
据新华社(记者哈丽娜)报道:万里茶道起始于17世纪,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北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超1.3万公里,纵贯中俄蒙三国,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在内蒙古境内,这条茶道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多伦诺尔(今多伦县)等地成为关键节点。它不仅是一条商业贸易通道,更是内地和北疆、东方和西方之间文化和文明交流互动的重要桥梁。
2019年,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3-2025年持续开展申遗考古调查与研究项目。
驼铃悠扬,穿越时空。邓九刚先生四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与写作,让这条被岁月尘封的商道重新焕发光彩。从历史到现代,从书籍到现实,万里茶道正在北疆大地上焕发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
邓九刚
1948年出生,呼和浩特人。国家一级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生班。自幼酷爱文学,20世纪70 年代初开始写作,著有长、中、短篇小说及电影、电视剧本,总字数达400余万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电视剧本《走西口》,史学著作《茶叶之路》,以及由远方出版社出版的《万里茶道——康熙皇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回望驼城》等。2013年,由中华文化促进会、香港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2013年中华文化人物”评选中,邓九刚荣获“中华文化人物”称号,他被称为用脚步丈量万里茶道的作家。
文稿来源于远方出版社
统筹 牧仁
审核 乌日嘎
新媒体编辑 苗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