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英德仲达街蕴涵的历史人文
英德仲达街。
刘海军(英德)
街道是城市的名片。在英德市区光明路与教育路之间,有一条长不足千米、宽不过十米的支路,名曰仲达街。这是一条小街小巷,它东接英德中学和实验中学,南连教育路,西邻鸿达花园,北通光明路。
日前在英德市小虫网看到一个帖子,题为《纪念古代办教育的先驱者—被误读的仲达街——英德城路名拾萃》,该文称:“看到‘仲达’街名,人们都会联系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最强劲对手司马懿。司马懿的知名度,不但因为他是诸葛孔明的老对手,还因为他的孙子司马炎‘三国归晋’统一了当时的中国。但是这仲达街的取名却不是因为纪念司马仲达,因为司马懿的生平与古浈阳、古英州风马牛不相及。仲达街的取名其实是为纪念对英德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宋代英州刺史王仲达。”
感谢该文作者引出了这个有趣的话题。由于这是一篇网络文章,虽然作者真实名字不详,但他对英德的这段历史人文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其观点和论据都有依据支撑,但总觉得语焉不详意犹未尽,我很乐意作个补充以延伸阅读。
对“仲达”的释义,《辞海》只解释为“三国魏司马懿的字。多谋略,善权变,为魏重臣,后专国政。其孙炎篡魏建晋,追尊懿为宣帝。”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引用后人描述司马懿的诗:“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英德仲达街的取名,有何用意?是为纪念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司马仲达吗?历史依据和事实依据显然不足。而熟知英德历史的人自然会想起与英德历史渊源深厚的另一个仲达——宋代英德知州王仲达。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发行的《英德历史文化普及读本》第二部分《历史社会篇·供职英德的历史文化名人》有这样的介绍——“王仲达,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任英德知州。礼遇父老,平易近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执法严明,案无疑狱。政暇常游南山,在南山石壁发现唐代元杰所刻‘开东岭洞谷铭’及‘涵晖谷’等字,于是建宣圣祠于其中,除像、殿、斋、庐之外,还设立二亭(众乐亭和薰风亭)、一阁(集儒阁)、一堂(读易堂)、一院(涵晖书院),为教学提供学习和研究之场所,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培养向上风气。”“英之穷乡僻壤皆知向学,盖自仲达始矣。”
上文提及的南山,位于英德南端,屹立于北江河畔,与北江东岸的文峰塔隔江呼应。南山地势险要,风光秀美,由十八个大小不一、错落突兀的山峰组成,最高的鸣弦峰有一百八十九米。相传舜帝南巡狩猎,曾率领宫廷乐队登上南山最高峰,演奏《望娥》之曲,吟唱《熏风》之词。后人为纪念舜帝,便把南山最高峰命名为“鸣弦峰”。早在汉朝就设有供人游赏的亭台建筑,到唐宋时期共建有亭台寺阁五十多个。由于南山风景秀丽,吸引包括苏轼、袁枚等等历代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到此游览赏玩,刻石留念,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古建筑和摩崖石刻。1978年南山摩岩石刻被确定为“广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查阅资料试图了解关于王仲达的更多情况,结果除了知道其是宋景德年间“知英州”“知韶州府”,其他如籍贯、生平、诗文等却非常有限。《英德历史文化普及读本》仅录入了王仲达撰写的一首《翁水朝元》:“度壑穿岩不暂停,结为衣带远朝浈。浪高鳣@鲔寒侵郭,天静云雷绿绕城。潋滟何殊山际色,潺涣不似泷头声。年年三月春雷里,奋跃鱼龙万里程。”翁水,即翁江流经英德遥步的河水,流至英城东岸嘴时,与北江汇合,缓缓南流进入浈阳峡。水面舟帆竞发,城楼倒映,水天相连,清丽雅致。
据《韶州府志》和《英德县志》记载:宋咸平(公元998-1003年)年间始建宣圣庙于南山。《广东省情信息网》披露:“知英州王仲达首置涵晖谷书院于南山”;《英德县志》载:“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州守王仲达奉敕建于鸣弦峰下”。这间王仲达“奉敕建于鸣弦峰下”的涵晖书院,是宋代粤北地区正式创办的官方学校;享负盛名的南雄学府在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才诞生,晚了整整四十年。据《广东通志·卷一三九》,王仲达创建的涵晖书院拥有两个第一:“英德创办的第一个书院”“广东省历史上第一间图书馆”。
涵晖书院建在南山风景最美的涵晖谷前,也就是现在的圣寿寺前。涵晖书院依山面江,“涵晖”取其包容、包含、蕴涵、涵养,阳光、光辉、光华之意,寓意“晚涵落日余晖、夜摇明月清辉”,在取名上与中国名楼武汉涵晖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院教育制度始于唐、盛于宋。英州太守王仲达在英州开官办书院之先河。书院既是教学机构,也是学术活动的场所,允许不同学派相互讲学,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商榷,论争。书院的教学多采用问难论辩方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书院除了教学之外,还有藏书、著书、编书、校书、注书、刻书、传书的任务。书院的这些制度和教学方法,对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仍然有参考价值。据史书记载,广东历史上第一间图书馆是由英德郡守王仲达所创建的涵晖书院。涵晖书院的藏书阁是对外开放,供人阅览的,与今天的学校图书馆类似。自宋至清,英德设有涵晖书院、龙山书院、会英书院、甘棠书院、文澜书院、文昌书院、文英书院等十四所。
王仲达开办涵晖晖书院的意义和影响是多方面的。自此,古英州的书院如雨后春笋,古英州的文化氛围达到了一个高度。由此可见,王仲达是一个必须载入英德乃至广东省史册的重要人物。
王仲达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传承和弘扬了墨文化。《墨史》在记载宋代墨工时提到了四个主要代表人物:神宗朝龙阁学士、扬州知州滕元发,真宗景德年间韶州知事(原英德知事——笔者注)王仲达,仁宗朝驸马都尉李公照,枢密使邵兴宗。何为墨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以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的墨为载体,突破了墨本身的使用范畴,形成了从精心制作到把玩鉴赏、从珍惜收藏到诗赋描述这一相对完备的文化体系。具体说来,就是在制墨工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逐步融入了实用价值以外的表现符号:一匣好墨、墨香宜人、形制独特,兼有书法、绘画、篆刻、雕刻、文学等表现形式,具有精神和社会的功用。当此之时,其书写功能已属次要,收藏者更注重鉴赏、把玩所带来的精神享受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墨文化。
由此可推断:仲达街的取名,显然是为了纪念宋代英德太守王仲达,而非三国魏司马仲达。仲达街连接着英德市两所广东省一级学校、英德市重点中学——一是创办于1928年10月的英德中学,其前身是创办于康熙三十四年的近圣书斋,这个书斋在古代曾培养了一百多名解元、拔元、举人、贡生、进士;一是创办于1978年9月的英德市第一中学(初期校名为英德县新城中学,1994年易为现名)。在两所名校的连接街巷,以古代为英德文化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名流政要王仲达之名来命名一条马路,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彰显了英德市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融入了重要的地方文化元素,凸显了别致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个性,可谓是匠心独具、用心良苦。只是不知每天行走在仲达街的莘莘学子,可曾熟稔这一尘封已久渐行渐远的人文故事?
关注本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小说界最新动态新闻!
小编本期分享到此结束,下期再见,么么哒!
更多精彩小说点击阅读:http://www.cqpfb.org/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