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真章 浅谈《南京照相馆》的现实主义精神
生活琐碎细说:细微之处见真章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故事精选# #真实生活经历#
作者:艾超南
现实主义要求创作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化处理,深入透视和展现隐匿在其背后的深刻本质。因此,它的一大优良传统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命运。电影《南京照相馆》的题材虽然是宏大的,但它的叙事是“眼睛向下”的。
关注历史真实中的普通人
影片跳出了宏大题材对英雄人物的偏爱,将目光投向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1937年南京沦陷后,一家普通照相馆(吉祥照相馆)里的几个普通人——照相馆老板老金和他的妻儿、被误认为学徒的邮差阿昌、会日语的翻译王广海、“跑龙套”的演员林毓秀、被误认为军人的巡警宋存义——成为了故事的主角。这些人之前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并非完美的受害者或天降英雄,只是一个个真实的普通人。老金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年人,他照相技术好,但胆子小,最大的心愿就是守着照相馆和家人过安稳日子。老金和阿昌为了活命,曾被迫给日本侵略者洗宣传照片,这是真实的。后来,老金偷偷藏起屠杀证据,与阿昌一起冒死传递侵略者的罪证,这也是真实的。林毓秀一开始为了通行证去给日军唱戏,并和王广海一样,对侵略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是真实的。后来她说:“我是唱戏的,打小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做不了秦桧的老婆”,最终觉醒并参与抗争。这也是真实的。这些人物不像以往惯常塑造的英雄,始终大义凛然;也没有英雄主角的“金手指”,总能化险为夷、一路“开挂”。他们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影片让我们看到,在极端暴力面前,普通人最先想的不是当英雄,而是活下去。因为只有先活下去才有希望。影片尊重普通人的求生本能,正是对历史最真实的还原。它告诉我们,历史的血泪背后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被伤害、被侮辱、被毁灭的普通人。这正是对那些至今仍不知悔改的、妄图否认甚至篡改历史的狼子野心者有力的揭露和回击。
也正是因为主角们足够普通,在家国利益和民族大义面前,他们一步步克服种种弱点,团结起来,最后一个个慷慨赴死,并创造了希望,才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用“艺术真实”带来更强烈的情感震撼
现实主义的真实是一种“艺术的真实”,它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复制,而在于通过现实人物的命运,借助艺术化的处理和细节的真实性,揭露现象背后的本质,暴露问题,引发思考。时下有一些作品,宣称服化道高度还原,可一旦触及深层次的问题,总是避而不谈或者隔靴搔痒,这不过是一种浮于表面的“伪现实主义”。
南京大屠杀无疑是中华民族深重的集体灾难。这种承载着全民伤痛的题材,在创作上稍有不慎,极易陷入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过度渲染暴力,且缺乏理性克制。《南京照相馆》成功地避开了这一点。它虽改编自真实事件,但很多场景都经过了艺术化处理,既不损害真实性,也让观众不至于过度体验真实历史的惨痛和悲苦。人们能够通过已经显示的镜头语言,自动想象那没有显现的“历史真实”。
影片中也有表现苦难的镜头,但它们迅速呈现,毫不拖沓,很多本可煽情的情节,反而被简洁地处理。影片没有渲染残酷的战争和杀戮场面,而是冷静克制地通过“细节的真实性”揭露侵略者的罪行,传递深刻的意义。例如,林毓秀被抹得到处都是的口红以及打开扣子的领口,日本兵身上的烂疮,很多镜头用暗示代替了明晃晃的暴行,这样的处理在保留女性的尊严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血淋淋的现实。又如,日本兵残忍摔死婴儿的惨状并未直接呈现,而是通过孩子母亲的尖叫、惊恐和绝望,阿昌等人混合着震惊、恐惧和痛苦的面部表情,从侧面加以烘托。这种处理,没有用残暴血腥的画面直接刺激观众,却更有力地把个人的痛苦和侵略者的暴行连在了一起。
影片不搞“视觉轰炸”,镜头始终保持着距离,但每个细节都是对“历史的现实”的揭露。这是一种隐忍的力量——它传达的并非仇恨,而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守。影片想告诉我们的恰如最后写在大银幕上的那句话: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塑造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现实主义注重人物与环境的关联性,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片中的标志性场景是吉祥照相馆。这个临时的避难所不仅是主角们的主要活动场景,更是他们行动的集中地,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照相馆本来是记录真实、留存美好记忆的地方。墙上原本挂着的是新婚夫妻的合影、小孩的周岁照、学生的毕业照等,这些代表着老百姓原本美好和平的生活。可当伪善的日军摄影师伊藤把这里改成炮制“中日亲善”的工具时,照相馆便成了历史记忆的载体,它象征着被破坏的文明、被篡改的历史和普通人被摧毁的生活根基。当老金拉下一幅幅背景布后,主角们说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时,照相馆无疑成了民族气节的象征。当阿昌最后把墙上那些虚假的“亲善照”一张张撕下来,并且用一把火烧了照相馆时,它又象征着对历史真相的守护。
影片塑造了典型的“人物群像”。现实主义所提倡的“典型人物”不是“扁平化”的、脸谱式的,而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的,更贴近现实中人性的真实。比如阿昌,身为邮差的他熟悉南京街头的每一处地标、每一个街道,可以说是每一个普通南京老百姓的缩影。阿昌的角色弧光从“求生者”到“见证者”再到“反抗者”,几乎浓缩了整个中华民族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心路历程。又如王广海,他既想帮助同胞,又不敢违抗日军;既渴望安全,又恐惧良心的谴责,代表了那个历史语境中一部分“半睡半醒”国人的精神状态。再如宋存义,影片并没有赋予他太多能力光环,在力量绝对悬殊的情况下,他的反抗必然是死路一条,但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恰恰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至今的精神支柱之一。
《南京照相馆》展现了普通人之间的互相救赎,在那暗无天日的绝境里,没有超级英雄从天而降,更多的是这些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彼此扶持。影片展现了普通人的欲望、挣扎、懦弱、善良、团结、大义等真实人性,避免了宏大叙述中对“英雄主义”“崇高性”的过度美化。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具有宝贵“现实主义”精神的佳作,它借助一间小小的照相馆,通过冷静克制的叙事,将个体与家国、记忆与影像、真实与谎言,紧密地缝合在一起,兼具历史厚重与人性温度。它不渲染暴力场面,却让人震颤,它不刻意煽情,却直击人心。它告诉我们:记住历史,不一定非要声嘶力竭地控诉,如实展现黑暗中普通人的人性光芒,就已很有力量,它们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历史深渊。
(作者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网址:于细微处见真章 浅谈《南京照相馆》的现实主义精神 https://klqsh.com/news/view/210557
相关内容
《南京照相馆》:透过幕后铭记历史微光《南京照相馆》凭什么这么火?
《南京照相馆》深度解析
《南京照相馆》,延长上映!
《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出海 拼的不只是票房
《南 京照相馆》细节有多真实?日军隐晦染病,阿昌邮差身份藏彩蛋
豆瓣评分升至8.6,票房冲击30亿,《南京照相馆》引爆暑期档!
回到《南京照相馆》拍摄地,沉浸观影体验让电影更加震撼深刻
为什么看完《南京照相馆》,大家都哭成泪人?
电影《南京照相馆》“我记得”主题观影活动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