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第一要义即是‘生生’之义”。李尚信教授在《光明日报》撰文的题目就是:生生:《周易》的第一要义(光明日报2004.04.13)。
李尚信指出:为何说易之第一要义是“生生”之义?这得从易的原始与天地万物的生成说起。
《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正义》孔疏曰:“‘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又曰:“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
可见易从一开始就是讲“生”的,没有生就没有天地,就不可能有万物。
在《系辞》作者看来,一旦天地产生以后,易就蕴含在天地(乾坤)之中了。易立乎天地(乾坤)之中,天地(乾坤)即发挥其化生万物的功用。《系辞》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彖》说得更明白:“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即是说万物的开端、产生皆由乾坤的生生而来,离了乾坤的“生生”、“生化”作用,就不会有万物的产生与存在。
“生生之谓易”是《周易》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精神,集中体现了《周易》的智慧,彰显了《周易》的文明。
《周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上》:“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是《系辞》对《周易》大义的阐发。
“生”的甲骨文意为下从地,上为生出的草木。许慎的《说文解字·生部》云:“生,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
“生”之本义为草木生出、生长,引申后泛指生育、出生、产生,生命,生存、活着等等。
“生”在《周易》中既是解释筮法的概念,又是表示天地根本属性的命题,是生命的常态,是自然、人、物的常道。
“生生”是对万物生长、生命力量与人类生存的阐述说明。生是天地的大德。“生”又重叠言之,称为“生生”,表示生而又生,生生不已,不断有所创造,这就是“易”。所以“生”又是一个动态的观念,包含着时间和变化。
“阴阳相互转换, 日月自然交替,昼夜前后相继等等,都体现了天地之间周而复始的生生不息。而且,易最重要的意义不是指诸如天体等不停地循环运动,而是指新生事物的不断产生而代替旧事物的变易过程。”
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转移之中,整个宇宙便是一个变化不息的迁流,一个生生不已的历程。易之为道屡迁,迁而无已;一切变动不居,更无静止;周流六位无定,惟变所至。
从《周易·系辞》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之后,历代学者对其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释。
“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诠释经典的历史。”对《周易》的解释更是构成了一部亘古绵延的易学发展史。
晋韩康伯补王弼《周易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按孔颖达的解释是: “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前后之生,变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劝戒,奖人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
北宋周敦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太极图说》)
北宋张载认为“生生,犹言进进也。”(《横渠易说·系辞上》)不断增生长进就是易。
程颢以易为道,“认为道的内容即是生生,生生之易为道体,为天理。”程颢说:“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只是善也。”“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
清代李塨《论语传注问·学而一》:“《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即仁也,即爱也,即不忍也,即性即情也。”
清戴震认为,宇宙间一切的现象都可以归结到“生”,“生生”是运动变化的源泉和自然规律的本质。“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者,化之流。”“生生”表现为“化之原”, 物种各自“生生”、“生生而条理”是“化之流”,二者是同时存在而不能分开的:“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同时又说:“失条理而能生生者,未之有也”[19] (63)。他指出了万物生与生生之律:“生则有息,息则有生,天地所以成化也。”例如,“卉木之枝叶华实,可以观夫生;果实之白,全其生之性,可以观夫息。”
戴震还将生生之道与气化、仁义礼智、元亨利贞有机地联系起来。“《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气化之于品物,可以一言尽也,生生之谓欤!观于生生,可以知仁;观于其条理,可以知礼;失条理而能生生者,末之有也,是故可以知义。礼也,义也,胥仁之显乎!若夫条理得于心,其心渊然而条理,是为智;智也者,其仁之藏乎!生生之呈其条理,显诸仁也,惟条理,是以生生,藏诸用也。显也者,化之生于是乎见;藏也者,化之息于是乎见。生者,至动而条理也;息者,至静而用神也。卉木之(株)枝叶华实,可以观夫生;果实之白,全其生之性,可以观夫息。是故生生之谓仁,元也;条理之谓礼,亨也;察条理之正而断决于事之谓义,利也;得条理之准而藏主于中之谓智,贞也。”“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谓道;在人物,则凡生生所有事,亦如气化之不可已,是谓道。”在天以生生为道,在人亦然。“仁者,生生之德也。”“自人道溯之天道,自人之德性溯之天德,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仁也。由其生生,有自然之条理,观于条理之秩然有序,可以知礼矣;观于条理之截然不可乱,可以知义矣。在天为气化之生生,在人为其生生之心,是乃仁之为德也;在天为气化推行之条理,在人为其心知之通乎条理而不紊,是乃智之为德也。惟条理,是以生生;条理苟失,则生生之道绝。凡仁义对文及智仁对文,皆兼生生、条理而言之者也。”“得乎生生者谓之仁,得乎条理者谓之智。至仁必易,大智必简,仁智而道义出于斯矣。是故生生者仁,条理者礼,断决者义,藏主者智,仁智中和曰圣人。”《周易》肯定了变化的实在性与普遍性,彰显了存在的过程性和创造性,存在即是生生不己,变化日新的过程。“天地仁诚,所以生生不已:天地抛开‘生’还有什么。”
“生”、生生”既是《周易》的根本思想,又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张岱年先生曾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概括举出最关重要的四点:(一)天道生生;(二)天人合一;(三)人格价值;(四)以和为贵。其中第一点就是“天道生生”。张先生说:“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有一个基本观念曰‘生’。”所谓“天道”即是自然界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所谓“生”指产生、出生,即事物从无到有,忽然出现,亦即创造之意。《御纂周易折中》的总篡官李光地在解《乾文言》时说:“天只一团生意,以生物为事,无一息之停,那一点好生的心,乾乾净净,一无所为”,“天地好生之心,万古如此”。
与生密切相关的观念曰“行”,曰“逝”,曰“变”。行即运动,亦即过程。逝即离去、过去。变即转化,转移。
《尚书》曾屡言“生生”,如《盘庚中》:“汝万民乃不生生”,“往哉,生生”!
孔子曾对弟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特别提出了生与行。《论语》又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出事物犹如川流,逝逝不已。自一方面说,一切事物都是生生不已;从另一方面说,一切事物都是逝逝不已。
《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生万物,不可测度。“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
老子讲“生”,也讲“逝”,《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宇宙万物是由道所生的,道生物是自然而然的。
高亨在注解《老子》时曾说:“道者,宇宙之母力也。”“在人类经验外,有一种自然力也。宇宙之原始,出于此力。宇宙之现象,出于此力。此力生育天地万物,而子母未尝相离。此力包裹天地万物,而表里本为一体。未有天地之先,既有此力存。既有天地之后,长有此力在。天地万物之体,即此力之体。天地万物之隙,亦此力之体。天地万物之性,即此力所予。天地万物之变,即此力所动。无物无此力,无处无此力。其体一而不可分析,其理玄而不可实验。大包天地之外,细入豪芒之内。总之,此力乃宇宙之母体。老子名之曰道。”道具有生天生地生物的一种内禀力,也可以叫做宇宙的自生成、自组织能力。
佛家认为,众生在六道中不断轮回,生命是永不止息的,有前生、今生、来生。来生又成为今生时,又有来生,一生接一生,故谓之生生,也就是生生世世、永生、永远。
从易学、儒道释等各方面看,生与生生、道之生生与生生之道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正如蒙培元所言,“生的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没有例外。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哲学就是‘生’的哲学。”
摘自 曾凡朝. “生生为易”与生态文明探析[J]. 周易文化研究. 2012(04)
更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