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文化生态与审美探索
艺术旅行:城市探索中的审美与文化体验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城市生活艺术# #生活质量艺术#
民间艺术,这个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宝藏,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本文将从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审美特征、创作思维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等多个维度,为您揭示民间艺术背后的深层魅力。通过深入剖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民间艺术如何与自然环境、社会变迁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共同演绎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01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解析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一书指出, 民间艺术作为文化的物化形式,其生存与发展深受文化生态的影响。文化生态学视角将民间艺术置于更广阔的自然、社会、文化背景中,探究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变迁规律。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民间艺术的内涵与价值,还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持。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的紧密联系: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生动展示,其创作者以乡村民众为主体,接受对象也以庶民百姓为主。因此,民间艺术的内容、形式和审美观念都深刻反映了民间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同时,民间艺术也接受上层文化的影响,借鉴并改造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借助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文化生态学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形成一种系统地观察自然、科技以及社会和文化的整体方法和广阔视角。这种方法将民间艺术纳入全面整体的系统环境中进行考察,探究其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保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精神领域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导致许多民间艺术丧失了生存的土壤,面临衰落或蜕变的困境。因此,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民间艺术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对于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民间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首先借助生态学及文化人类学的相关原理及研究方法,将民间艺术的发生、发展及存在状态落脚于民间文化的整体背景和生长环境当中,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民间艺术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文化生态学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是自然生态与文化人类学相互渗透结合的产物。从文化学的理论看,人类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是自然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和协调的手段和途径,因而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与人类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文化差异、文化模式、文化变迁,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所做出的选择。
我们所理解的文化生态的观念是在生态人类学的基础上,在社会经济、文化现代化背景下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是一种对社会现代化的反思。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必然导致生态学对现代经济、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另一方面,文化生态与传统的自然生态相比,不仅借助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还将生态学作为一种系统整体的研究方法,超越了生态学对于自然的研究范围,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形成一种系统地观察自然、科技以及社会和文化的整体方法和广阔视角。其中,对于民间艺术的认识也纳人到一种全面整体的系统环境当中,是文化的生态观念。
它包括民众对自然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又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对民间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以及文化模式、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文化变迁、传承传播、价值观念、信仰意识、民俗文化、伦理观念、宗法制度、民间艺术造物的科技理性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综合整体地影响了民间文化及民间艺术的生存发展,是民间艺术生长的土壤和整体环境。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既是对民间艺术的全面认识和理性思考,也是对民间艺术现状的关注,并对艺术研究有所补充。
将民间文化落脚于“自然一人一社会”的整体系统当中,认识民间文化和艺术的内涵和价值,目的在于充分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社会、文化以及人自身的关系,以利于人的完善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态学”是用环境解释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一学术概念是由美国进化派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于1955年首次提出,以研究那些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特殊的文化形貌和文化模式,并倡导建立专门的“文化生态学”学科。
02民艺的审美与造型观念深度解析
根据《民间艺术十二讲》的描述, 民间艺术,简称民艺,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中。它的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表达。
民艺的工艺美体现在其技艺特性和材质的意匠上。技艺特性是经过漫长历史沉淀下来的经验和知识,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而材质的意匠,则是艺人们从自然界获取材料,并通过加工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意义。
民艺的生活美则体现在其本元特质和满足生存的造物艺术上。民艺的创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双重特点。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民艺的造型美是其艺术再现与视觉心理的完美结合。民间艺人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主观性和表现主义特征。这种造型美,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更是内在精神和情感的表达。
此外,民艺的色彩美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色彩的运用在民艺中具有象征性和视觉要求双重特点。它不仅能够传达出某种特定的文化含义,更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的来说,民艺的审美与造型观念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满足人们实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这种美,是自然的、淳朴的,也是充满创造力和生命力的。
二、民艺的审美特征(一)民艺的工艺美从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观察,民艺在审美方面具有如下特征。
1. 民艺的技艺特性:民艺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与民间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民俗生活是重叠交织的。民艺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后,总结了创造活动的技能、技巧、技艺的经验和知识,是认识和利用自然物或自然规律的创造。技巧性是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对某些规律的认识及运用这些规律的能力。民艺作为一种有目的地进行实用和审美的创造活动,其特点是以熟练的、专门化的技巧,对一定的物质材料、工具、制作方式的特征和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如陶器工艺上的“相物而赋彩,范质而施采”(《荀子》),正是对古代艺人“刑范正、金锡美、工治巧、火齐得”(《陶说》)的运用。
2. 民艺材质的意匠:从自然界获取优良的材料,通过一定的加工制作获得超于自然属性之上的新材料,是艺人们创造活动中最基本的环节。艺人们对材料的认识结构是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的,这是一个既充满各种人文观念、情感和伦理色彩,又在科学理性意识中反复陶治的认识结构。一个智慧健全、技艺高超的艺人,认识和处理材料从来就不可能离开这两根魔杖。前一根魔杖使对材料的认识充满着精神的渴望和动力,后一根魔杖则可以点石成金。人文观念和科学理性共同孕育了一个充满创造力的认识结构,它们相融相生,是自然而有机的一体。
(二)民艺的生活美
1. 民艺的本元特质:民艺的各种创造可以从原始艺术中找出客观存在的雏形,因为后世创造的文化无不以原始文化为渊源,原始文化也可视作“本原文化”,如石器、玉器、制陶。民众是创造者、使用者、欣赏者、传播者,同时也是修正者,因而具有集体意愿的共性特征,有着约定俗成的功能和审美标准。
2. 满足生存的造物艺术:也就是说,民艺首先必须具备具体的、实用的目的,离开了具体的功能用途也就失去了造物的最基本的价值。
3. 审美改变了生活质量:民艺对于人们生活的充实也表现在方方面面,除了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有精神生活的满足,这也是人的需要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
(三)民艺的造型美
1. 艺术再现与视觉心理:人们常常将民艺的造型方法概括为变形、打破时空、表现动感等形式,并且将民艺的造型与西方现代艺术相联系,以为找到了答案,实际二者的造型观念有着天壤之别。民间艺人以为他们手中剪出的三头六面的人物、躺着走的牛、六条腿的马是最写实的。在民间艺人那里,在再现、写实观念的引导之下,造型都成了最主观、最富有表现主义的特征的作品。每一个人在观看世界的时候,都有一种预成的视觉基础和视觉样式,都有一种特殊的眼光。在中国民间艺术创作活动中,民间艺人认为自己再现的人物、动物、花鸟是真实的,是事物现实的样子;而历史上其他民族或其他艺术家也以为自己的再现是最真实的。
2. 文化传统与艺术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符号化、程式化、规范化是人们共用的语言,是民艺审美化造型的民间历史传承的结果,但也存在差异性。
(四)民艺的色彩美
1. 民艺用色的象征性:民艺用色的象征性表现为民艺的符号性。
2. 民艺色彩的视觉要求:民艺的用色从大的方面来看不违背色彩的文化蕴涵,重视色彩象征、寓意性,同时又讲求色彩的视觉美感效果。
五、民艺的造型观念
民间艺术时常选用的题材,如鲤鱼、石榴、莲花、寿桃、佛手、喜鹊、公鸡、狮虎、梅花、摇钱树、聚宝盆、太极图、万字符、方胜、八宝、盘长等,都是集体意识历史地建构起来的观念性造型符号。一方面,当个体创作者在造型时选择这些符号以前,它已经含有或关联某种先验性的、历史的观念意义,从而让民间艺人在选用这些客观对象或造型符号时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因而在作品成型以后体现出强烈的传承性、程式化、集体性等缺乏“纯粹自我”创造的特色。另一方面,当我们将民间艺术置于更大的地域性空间和历史性空间观察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即使同一题材而具有相同象征意义的文化观念符号的物化结果,又存在风格迥异的地域差异、时代差异。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这便是各地文化影响使然。如八仙是民间时常表现的吉祥题材,人物的特征、道具、法力、经历是确定又各有变化的,在各地的民间表现中却各具风采。又如木雕、石雕、剪纸、刺绣、泥塑、面塑、糖塑以及年画、皮影、陶瓷等材质不同,制作方式不同,造型也迥异。
03民间艺术的多元价值体现
《民间艺术教育》有相关描述, 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审美上,更深入到实用、教化、娱乐和美化等多个层面。这些功能共同构成了民间艺术的丰富内涵,展现了其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特性。
实用价值是民间艺术的基础,很多民间艺术形式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对物品使用价值的需要,如编织品、器具等,通过装饰和美化,又赋予了它们更大的附加价值。
教化功能则是民间艺术的社会责任,通过艺术品传递历史、人文、伦理等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延续传统伦理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娱乐功能让民间艺术成为百姓生活中的光彩乐章,无论是动态的戏曲、舞蹈,还是静态的面具、年画,都能给人们带来欢乐。
美化功能则体现了民间艺术的审美追求,从建筑砖刻到民间剪纸,无不彰显着艺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民间艺术的多元价值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实用
中国民间艺术品和艺术活动在很多时候,不单单以审美价值为第一要素,而其实用价值,即为民众提供生活生产用具的非审美内容也是重要一环。民间编织、器具等民间艺术形式都是首先满足人们对物品使用价值的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装饰、美化,使之具有更大的附加价值,并将简单的物品推到了艺术品的较高境界。因此,民间艺术的实用价值是不容置疑的,所不同的只有比重多寡,而这一比值实际上和创作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安定与否、经济发达与否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人们生活安定富裕,就会对器具和物品等的需求在满足使用的基础上更要求美观、独特等精神上的内容,这样就促进了民间艺术尤其是综合性民间艺术的发展。
(二)教化 让民众在欣赏、使用、操作过程中能够接受历史、人文、伦理的教化,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特色。对于在中国历史中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部分百姓不识字这一情况,民间艺术品担当起了“成教化,助人伦”的角色,让孝道、忠君、爱国等意识深入民心,使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皮影戏、木偶戏、民间曲艺等都利用极为直白、诙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讲述历史的故事。而中国的民间绘画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就是“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因此年画这样的民间画也肩负着教化的使命。可以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尽管大部分普通人看不懂书籍,但社会还能保持着高度的稳定,传统伦理观念能一代代延续,文明能生生不息,应该说与中国民间艺术在实用之外还兼具教化功能是分不开的。
(三)娱乐 娱人娱己是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功能,这种由艺术品和艺术活动带来的快乐,一直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光彩乐章。不但民间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等民间美术之外的艺术形式,在人们观看表演和自己参与其中时都会体会到巨大的乐趣。就是静态地去看那些妙趣横生的面具、脸谱、影人、木偶,由于艺人用极为夸张传神的手法进行塑造,因此也会令人愉悦。在材料、工艺都因陋就简的情况下,民间艺人用心思和巧手画出的年画、捏出的糖人,母亲做出的各种各样的面花、缝出的布老虎都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民间玩具中的风筝更是以带来欢乐为首要目的,而且这种欢乐实际上是从制作风筝那一刻起开始的,当看着自己亲手做的风筝飞上蓝天,这种欢乐可谓是对创作艰辛的最好补偿。
(四)美化 应该说,民间艺术品的教化与美化功能在很多时候是一体的,比如建筑砖刻、木刻,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上不可缺少的装饰,这些雕刻除了纯装饰意味的花鸟、山水等纹样,也有大量以传说、故事为主体,在装饰的同时起到教化作用的画面。而民间剪纸中的礼品花则为本来并不贵重的礼物增添了几分高雅和情谊。另如作为民间器具之一的玉器,在很多时候已经丧失了原来统治阶层的礼仪功能,而逐步成为一种纯粹的装饰品,起着美化家居,显示主人审美情趣的艺术品。
举报/反馈
网址:民间艺术:文化生态与审美探索 https://klqsh.com/news/view/212956
相关内容
民间艺术形态艺术创作论文茶道美学:艺术、文化与生活
艺术生活化:从审美提升到文化共鸣的探索之路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生活中的艺术之美:探索美学与生活的交融
多样艺术空间 丰富文化生活
波普艺术:探索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完美交融
艺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