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练观察+|双“新力量”,吉林再出发!
黑白摄影能帮助观察和理解色彩,训练观察力。 #生活知识# #摄影技巧# #黑白摄影#
8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第一天。由中宣部电影局主办的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第五次与长春深情相拥。
8月28日,长春电影节最后一天。由中国作协指导的“中国文学新力量·东北网络文学周”系列活动在长春开幕。
巧合的是,8月17日,超10万“稻米”相聚长白山,只为共享一场网络文学线下盛会——“稻米节”。
在长影成立80周年、中国长春电影节举办第二十届的重要节点,在人民电影事业开始的地方,电影与文学,知名导演作家与网文粉丝们齐聚长春、齐聚吉林。
不禁要问,一座城市,何以汇聚全国电影、文学的“新力量”?双“新力量”活动,新在哪里?双“新力量”从吉林“再出发”,将锚定哪些发力方向?让我们回到双“新力量”活动本身,寻找答案。
8月23日,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长春举行。
“新力量”的双集结
每一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都是发现、培育、连接中国电影新力量的重要平台。
从聚焦“新人新作的突围之路”,到探讨“技术浪潮下的创作坚守”,再到本届“从生活中来 到观众中去——电影和观众在一起”的价值回归,每一届论坛都像一面镜子,映照着青年创作者的成长轨迹,也记录着中国电影迭代升级的鲜活印记。
“好电影说到底得有好故事”“中国动画的生命力根植于五千年的文化沃土中”“年轻创作者要继承前辈们的原创精神”……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戴墨、许渌洋、於水、李早、黄鹤宇、于奥等40多位优秀电影创作者和资深电影工作者交流观点、凝聚共识,共同为中国电影发展贡献新观点、新思路、新力量。
“第一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有宁浩、陈思诚、董润年等人。江山代有才人出。今年,戴墨、许渌洋、杨子、来牧宽等青年编剧、导演就‘电影如何在现实沃土中绽放’进行交流,让我看到中国电影发展的生命力。”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编剧张冀说。
在“东北网络文学周”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大家围绕“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相融共生”,“新大众文艺与网络文学新力量”两个主题进行演讲——
“为什么要向文学要力量?因为文学创造的人物源于生活,源于作者的独立思考。”编剧王兴东表示,电影作品首先需要文学作品作为基础,有好的文学创作,才能有好的电影作品。
著名编剧王兴东,以《生活是无字的剧本 剧本是有字的生活》为题发言。
编剧余飞认为,要破解盲目追求流量和内容“空心化”带来的影视行业危机,根本办法就是“回归本源,重拾文学性这把金钥匙”。
作家葛水平谈到,要做好文学经典的影视化改编,就需要坚守原著的精神内核,“改编应该是给经典添彩,而不是拆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谈到,人工智能与网络文学的融合已不可逆转,这种融合重塑了网络文学的创作生态、内容生产模式乃至行业发展方向。
在圆桌论坛的对话活动中,以“新时代文学的多元力量与无限可能”和“精品化创作与东北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吉林省作协主席金仁顺分别与鲁引弓、意千重、袁子弹、葛竞及徐公子胜治、徐二家的猫、月影风声、郑薇、王妍等作家编剧们展开对谈。
灵感,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迸发。共识,在一场场观点交锋中凝聚。文学与影视同气连枝、相辅相成。影视的繁荣发展,迫切需要优质的文学内容加持;文学的破圈发展,迫切需要影视的多形态转化。
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对谈环节。
双“新力量”论坛,传递了什么?
双“新力量”,既是文学与影视的互动,更是文化赋能吉林、赋能东北的躬身实践。如果说,思想、理念、观点决定了双“新力量”的颜值,那么,东北、融合、产业化这三个词则塑造了双“新力量”的气质。
这个双“新力量”,很“东北”。
“东北网络文学周”圆桌论坛上,嘉宾们共识鲜明:东北网络文学近年崛起的关键,在于将“林海雪原”的壮阔、“工业记忆”的厚重等地域符号,转化为可落地、有温度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成为影视改编的“富矿”。
“此行参观长影旧址博物馆和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等地,非常受触动,吉林的历史文化如此深厚和悠久。”黑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文艺评论家郑薇说。
《东北地区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的发布,呈现了东北地区网络文学在现实题材创作方面的突出成绩,分析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写东北大地的故事能火吗?我的答案是肯定能。东北大地的故事,是包容的、厚重的、多元的、鲜活的,我相信不仅能吸引中国读者,也一定能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作家银月光华说。
中国文学新力量 ·东北网络文学周系列活动开幕式上,举行圆桌论坛。
这个双“新力量”,很“融合”。
“新力量”的成长需要土壤的滋养。当前影视与文学产业正面临“融合创新”的迫切需求,吉林为这种融合提供了理想场地。
《人世间》《狙击手》《冰雪尖刀连》《父辈的荣耀》……近年来,全国知名剧组纷纷到吉林省创作、取景拍摄,“拍在吉林”正在成为“金字招牌”。
《拍在吉林—影视剧拍摄服务指南》《促进吉林省纪录片发展的12条措施》相继发布,全省200余处特色取景地、400余张图片资料得以整合,实现了“一地多用”的资源高效利用。
“金鹿创投”新摇篮计划致力于发掘、扶持新锐电影人才与优质项目,已成为连接电影创意与市场运营的重要桥梁。今年,又有12个优秀电影项目入选。
中国长春电影节已成为推动电影创作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许多在这里被热议的创作构想,转化为落地吉林的拍摄项目;不少青年导演通过论坛对接的资源,让作品从剧本走向银幕。
这个双“新力量”,很“产业化”。
这次“东北网络文学周”正式发布16部“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吉林作家作品推荐榜”。
吉林省作协、长影集团、吉视传媒携手吉林动画学院联合成立吉林省短剧创作生产联盟暨长影短剧中心,中心将深度整合优质影视资源,构建起“创作-生产-传播-转化”一体化的短剧产业生态,真正实现“本土素材—本土创作—本土转化”的闭环。
“开幕式刚刚结束,我就收到了合作邀约。”作家银月光华说,“作品的转化常常要绕很多弯路,联盟的成立,等于给作家提供了一辆作品转化的‘直通车’。”
《作家》杂志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吉林动画学院联合发起的“新力量,再出发”文学新秀培养计划,关注、跟踪四位青年作家史玥琦、张君怡、周燊、张林的创作动态,适时推动其作品发表、出版及IP孵化,让更多好故事从这里出发。
金仁顺发布16部"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吉林作家作品推荐榜"。
“新力量,再出发”,锚定哪些方向?
吉林、东北这片文学的富矿、影视的蓝海,如何跨越“字里行间”走向“荧幕之间”?锚定哪些发力方向?
——从“文化自觉”到“认同共振”,筑牢东北振兴精神基底。双“新力量”均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导向,提倡东北文化“本土叙事”的创新表达。以此为切口,将打破外界对东北文化的刻板印象。东北网络文学对黑土地奋斗故事的书写、新派电影对工业遗产的现代表达,不仅唤醒东北人对“闯关东精神”“工业长子情怀”的集体记忆,更会让“冰雪文化的浪漫”“边疆人文的厚重”成为可感知、可共鸣的文化符号。
——从“单点发力”到“生态共生”,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文化赋能的经济价值,不在于孤立的文化产业扩张,而在于以文化为纽带打破产业壁垒,形成“跨域共生”的新生态。双“新力量”带来的,正是这种“以文化为媒、促产业融合”的破局效应。期望文学界与影视界进一步深化合作,文学界应积极提供适合影视改编、具有市场潜力的优质文本;影视界则需要与作家及平台方共同培育和开发优质IP,推动更多文学佳作走向荧幕。这种“文化 +”的乘数效应,将构建起东北经济新的增长极。
——从 “形象重塑” 到 “资源汇聚”,打开东北振兴开放格局。文化的赋能作用,更体现在对区域发展生态的系统性焕新——它既是对外展示东北“新面貌”的窗口,也是吸引外部资源的“引力场”。东北“开放包容、求新求变” 的信号得以传递,随之而来的,是跨界合作的深化、人才资源的流入、投资项目的落地。当文化成为连接东北与外部世界的“柔性桥梁”,区域发展的生态便从“内循环”走向 “内外联动”。
分别但不告别,闭幕却不落幕。
我们期待,双“新力量”,再出发!
来源:彩练新闻
作者:孙春艳 王丹丹 纪洋
责编:金馨鑫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网址:彩练观察+|双“新力量”,吉林再出发! https://klqsh.com/news/view/215591
相关内容
彩练观察+|双“新力量”,吉林再出发!吉林出过哪些体育明星?
桂林高质量书写文旅发展新答卷
吉林:演出热了,文旅火了
“多彩中华”文艺演出亮相柏林
2025年吉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吉韵欢歌颂盛世 祥音满巷庆团圆
从“政策破局”到“产业聚势”:“拍在吉林”如何重塑东北影视产业新坐标?
必吃!吉林9大特色美食,每一道都是美味佳肴
沈腾林允绯闻再燃:海量细节解读与职业生活考量
2025年NBA选秀国际观察:立陶宛新星雅库乔尼斯潜力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