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近日,网传“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已辟谣此信息。澎湃新闻从平台了解到,相关帖子已删除,发布消息的账号已清空。(9月3日 澎湃新闻)
又一个被拆穿的“励志神话”,狂欢过后,只留下错愕的公众和破碎的社会信任。
从“外卖小哥保研”到“保安考上北大”,类似叙事屡见不鲜。为什么假励志总能轻易收割我们的感动?当正能量故事沦为流量骗局,我们又会失去什么?
这些故事之所以能病毒式传播,是因为它们精准命中了现代人的软肋。比如,“54岁”“阿姨”“名校硕士”这几个标签,组合成了一个完美对抗年龄焦虑和学历焦虑的神话。在35岁职场危机和考研内卷的背景下,人们太需要看到“逆袭”的可能。哪怕故事漏洞百出,不少人也愿意选择性相信,因为它给了焦虑一个出口,给困境一个看似简单的解决方案:只要努力,就能突破一切限制。
假励志最可怕的不是欺骗本身,而是它引发的连锁反应。
当49岁的宿管阿姨原梦园真的考上广西大学,50岁的杨艳确实在攻读硕士,这些真实的奋斗者反而被质疑“是不是炒作”,于是,公众在一次次被骗后,变得习惯性质疑所有超越常规的故事。这就是典型的“狼来了”效应——当虚假耗尽信任,真实反而无处容身。
更深远的是,这种信任危机会让社会变得愤世嫉俗。我们开始不相信奇迹,不敢为努力鼓掌,对正能量保持警惕。长此以往,那些真正突破自我的人将被埋没,而社会失去的,是激励每个人向前走的榜样力量。
流量经济是这一切的推手。在算法主导的内容生态里,极端、反差、戏剧性的故事更容易获得推荐。有些账号深谙此道,不断炮制“逆袭模板”,每个元素都是计算好的流量密码。平台追求用户停留时长,创作者追逐流量收益,双方合谋下,真实让位于戏剧性,坚持被简化为逆袭。当我们为这些故事感动时,其实是在为精心设计的情绪消费买单。
改变需要多方合力。平台不能继续做“甩手掌柜”。对涉及学历、年龄等关键信息的逆袭故事,应该建立验证机制,要求发布者提供证明材料。算法不应该只推荐最抓眼球的内容,而要给真实、多元的故事更多展示空间。监管部门需要将“虚假励志”纳入治理范畴。网信、教育等部门可以建立典型案例库,对刻意造假、造成恶劣影响的账号依法追责。
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普通人要擦亮眼睛。面对过于完美的励志故事,不妨先问三个问题:消息来源可靠吗?关键事实可验证吗?故事是否过度依赖标签?学会用理性代替冲动,是我们对抗虚假叙事的有力武器。
假励志终会破灭,真奋斗永远闪光。一个正常的社会,需要重建对真实的信仰。当我们停止消费虚假逆袭,开始尊重平凡努力,励志才能回归本意——不是制造焦虑,而是给予希望;不是虚构神话,而是见证成长。唯有真实,才能给予我们持续前行的力量。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