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与投资心理学》:投资不是比谁懂的多,而是比谁能更少犯错,而“心理偏差”是错误的主要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5 02:03

《行为金融学》:理解投资者心理对投资的影响 #生活技巧# #理财投资建议# #投资书籍推荐#

(来源:金科之家网)

一、本书简介

作者约翰・诺夫辛格是华盛顿州立大学金融学教授,也是行为金融学领域的权威学者。

他深耕该领域数十年,既拥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又擅长用通俗语言拆解复杂理论 —— 不同于其他学者侧重理论推导,他更关注 “心理偏差如何影响普通投资者”,并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给出可落地的应对方法。

这本书打破了传统金融学 “投资者完全理性” 的假设,用市场常见的投资场景(比如 “股票下跌时该不该卖”“别人都买的基金要不要跟”)为切入点,通过实验数据和真实案例,揭示投资者常犯的心理偏差,同时给出具体的规避策略。

无论是投资新手,还是有多年经验却总 “知行不一” 的投资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二、主要内容

这本书的核心逻辑的是 “先识坑,再避坑”,主要分为三个模块:

1. 核心前提: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

传统金融学认为 “投资者会根据信息理性决策”,但本书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心理偏差是人的本能,几乎所有投资者都会受其影响。

比如面对同样的收益和损失,人对 “损失” 的痛苦感是 “收益” 快乐感的 2 倍(这就是 “损失厌恶”);

再比如,人会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觉得 “自己选的股票一定涨”(这就是 “过度自信”)。

这些偏差看似微小,却会直接导致投资决策失误。

2. 常见的 7 种心理偏差

书中重点拆解了 7 种对投资影响最大的偏差,每一种都配了市场常见案例:

过度自信:投资者觉得自己比别人更懂市场,频繁买卖股票 —— 比如有人每月交易 10 次,觉得能 “抓住波段”,但实际交易成本和判断失误让收益反而低于市场平均;

损失厌恶:股票下跌时,因不愿接受 “损失” 而死扛,比如某投资者买入股票后跌了 30%,总觉得 “会涨回来”,结果亏损扩大到 50%;

羊群效应:盲目跟着别人投资,比如看到身边人都买新能源基金,就跟风买入,却忽略了基金已处于高位;

锚定效应:把 “买入价” 当 “锚点”,比如股票从 10 元买入跌到 8 元,觉得 “没回本就不卖”,哪怕公司基本面已恶化;

确认偏误:只看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比如看好某只股票后,只关注它的利好消息,对利空消息视而不见;

自我归因偏差:盈利时觉得是 “自己能力强”,亏损时怪 “市场不好”—— 比如股票涨了就炫耀 “我眼光准”,跌了就说 “大盘拖累”,从不反思决策问题;

时间贴现偏差:更看重眼前收益,比如持有优质股票才涨 5% 就急于卖出,错过后续 20% 的涨幅。

3. 应对策略:如何对抗心理偏差

知道了偏差后,书中给出了 4 个可落地的应对方法:

建流程:制定明确的投资计划,比如提前规定 “股票跌 10% 止损”“盈利 20% 止盈”,避免临时被情绪影响;

多复盘:每周花 1 小时回顾投资决策,问自己 “这次买卖是理性判断,还是受情绪驱动?”,慢慢识别自己的偏差;

做分散:不要把钱都投在一只股票或一个行业,比如把资金分成 3-5 份,投到消费、科技、医疗等不同板块,减少单一标的波动对情绪的影响;

放长期:聚焦投资标的的长期价值,比如选基本面好的公司,忽略短期涨跌,避免因 “时间贴现偏差” 追求小利而放弃长期收益。

三、原文摘录

1.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过度交易,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掌握的信息比实际更有价值,并且能够比其他人更好地解读这些信息。”

这句话精准点出了 “过度交易” 的根源 —— 不是 “想赚钱”,而是 “高估自己的能力”。

书中有个数据很直观:频繁交易的投资者,年均收益比少交易的投资者低 3%-5%,因为他们不仅要付更多手续费,还常因判断失误买错标的。

对我们的启示是:投资前先问自己 “我做这个决策,是真的有可靠依据,还是只是觉得自己对?”,避免因自信盲目操作。

2. “损失厌恶意味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失去一笔钱带来的痛苦,要远大于获得同样一笔钱带来的快乐。这种不对称性会导致投资者做出糟糕的决策,比如在亏损时紧紧抱住股票不放,而在盈利时过早卖出。”

这是全书最核心的句子之一,解释了很多投资者 “套牢就扛,解套就跑” 的怪圈。比如有人买了股票,跌了就安慰自己 “不卖就不算真亏”,结果越套越深;涨了一点就担心 “跌回去”,赶紧卖出,错过更大收益。

应对方法很简单:提前设好止损止盈点,比如跌 10% 就卖,涨 20% 再卖,用规则对抗 “不愿接受损失” 的本能。

3. “羊群效应描述的是人们倾向于跟随群体的行为,即使这种行为与自己的判断相悖。在投资市场中,这表现为投资者盲目跟随他人买入或卖出股票,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的上涨或下跌。”

羊群效应在市场中随处可见,比如 2021 年新能源基金火热时,很多人跟着别人买,结果后续基金下跌;2022 年市场恐慌时,又跟着别人卖,卖在低点。

书中提醒我们:“别人都做的事,不一定是对的”,投资前要自己分析 —— 这只股票 / 基金为什么涨?它的价值支撑是什么?而不是只看 “别人买没买”。

4. “锚定效应会让投资者过度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如股票的买入价、近期的高点或低点,而忽略了当前市场的真实情况。这种偏差会导致投资者在决策时偏离理性轨道。”

很多人都被 “锚定效应” 坑过 —— 比如以 “买入价 10 元” 为锚点,股票跌到 8 元时,觉得 “没回到 10 元就不卖”,却没发现公司业绩已经下滑,股价还会继续跌;或者以 “近期高点 15 元” 为锚点,觉得 “还能涨到 15 元”,不愿在下跌时止损。

破解方法是:定期关注投资标的的 “当前价值”(比如公司净利润、行业政策),而不是盯着过去的价格。

5. “确认偏误会使投资者只寻找那些支持自己现有观点的信息,而过滤掉与之相反的证据。这种偏差会让投资者陷入自我验证的循环,无法客观评估投资标的的真实价值。”

比如有人看好某只消费股,就天天看 “消费行业利好”“公司营收增长” 的新闻,对 “公司毛利率下降”“行业竞争加剧” 的消息视而不见,直到股价下跌才幡然醒悟。

书中建议:每次做投资决策前,刻意找 3 个 “反对自己的理由”,比如 “如果这只股票会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强迫自己全面思考。

6. “投资者往往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这种自我归因偏差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过度自信,导致未来更多的决策失误。”

自我归因偏差是 “过度自信” 的 “助推器”—— 盈利时觉得是自己 “眼光好、能力强”,亏损时就怪 “大盘不好”“政策突变”,从不反思自己的问题。比如有人买股票赚了,就说 “我早就看透了这个行业”;亏了就说 “都是美联储加息搞的”。

长期下来,不仅没进步,还会重复犯同样的错。应对方法是:复盘时客观记录 “决策依据”,如果亏损是因为自己判断错了,就记下来下次避免。

7. “时间贴现偏差会让投资者更看重眼前的收益,而低估未来的回报。这种偏差导致很多投资者追求短期交易的小利,而放弃长期投资的更大收益。”

这解释了为什么 “长期投资”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比如持有一只优质股票,短期内涨了 5%,就忍不住卖出赚小钱,结果股票后续涨了 30%;或者看到别人做短线赚了快钱,就放弃自己的长期计划,跟风短线交易。

书中给出的建议是:把 “长期目标” 写下来,比如 “3 年内靠投资赚 10 万元”,每次想卖时就看看目标,提醒自己不要因小失大。

8. “情绪是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恐惧和贪婪会让投资者在市场恐慌时卖出,在市场狂热时买入,正好做反了正确的投资操作。”

恐惧和贪婪是投资者的 “两大天敌”—— 市场跌的时候,恐惧让你 “怕亏更多” 而卖出,往往卖在低点;市场涨的时候,贪婪让你 “想赚更多” 而买入,往往买在高点。

比如 2020 年疫情初期,很多人因恐惧卖出股票,结果错过后续的反弹;2021 年市场狂热时,又因贪婪买入高位资产。破解关键是:别盯着短期涨跌,多关注投资标的的长期价值。

9. “分散化投资不仅是一种风险控制工具,也是一种对抗心理偏差的方法。通过分散投资,投资者可以减少单一投资标的对情绪的影响,避免因过度关注某只股票而做出非理性决策。”

很多人觉得 “分散投资是为了降低风险”,却忽略了它还有 “稳定情绪” 的作用。

比如只买一只股票,股价跌 10% 就会很焦虑,容易冲动卖出;但如果买了 5 只不同行业的股票,一只跌了,其他可能涨,情绪就不会太波动,也能更理性决策。

书中建议:普通投资者可以把资金分成 3-5 份,投到股票、基金、债券等不同资产,再在股票里选不同行业的标的。

10. “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不仅需要掌握金融知识和投资技巧,更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偏差,并建立一套能够对抗这些偏差的投资体系。”

这句话是全书的 “点睛之笔”—— 很多人学了很多投资技巧,却还是赚不到钱,就是因为忽略了 “心理管理”。

投资不是 “比谁懂的多”,而是 “比谁能更少犯错”,而心理偏差正是错误的主要来源。

所以,与其盲目学新技巧,不如先了解自己的偏差(比如自己是不是容易跟风、是不是怕损失),再建立对应的规则(比如不跟风买热门、提前设止损),这才是长期盈利的关键。

四、读书启示

1. 做 “偏差复盘”,识别自己的弱点

每周可以拿出 1 小时,回顾本周的投资决策:比如 “周一买的股票,是因为看了利好消息,还是自己分析了基本面?”、“周三没卖下跌的股票,是觉得公司还有价值,还是怕损失?”

通过这种复盘,你会发现自己常犯的偏差(比如总跟风、总怕损失),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就能提醒自己 “别被偏差影响”。

2. 制定 “傻瓜式投资计划”,减少情绪干扰

别靠 “感觉” 投资,而是提前写好计划:比如 “买股票前,要满足‘市盈率低于行业平均 + 近 3 年净利润增长’两个条件”、“股票跌 10% 就止损”—— 计划越具体,执行时越不容易被情绪左右。

比如设置自动止损指令,股价跌到止损价就自动卖出,避免手动操作时 “舍不得卖”。

3. 用 “长期视角” 对抗短期诱惑

每次想卖出优质资产、或跟风买热门标的时,就看看自己的长期投资目标,问自己 “这个决策能帮我实现长期目标吗?

比如短期涨 5% 就卖,可能会错过长期 30% 的收益,反而离目标更远。

4. 不看 “短期收益”,改看 “长期年化”

别每天看账户收益,而是每月或每季度看一次 “年化收益”(比如把 3 个月的收益换算成一年的收益)。

短期收益波动大,容易让你焦虑或贪婪;但年化收益能帮你聚焦长期 —— 比如某只股票 1 个月跌了 5%,但年化收益还是 15%,就说明长期没问题,不用慌着卖。

5. 用 “小金额试错”,积累对抗偏差的经验

如果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克服偏差,可以先用小金额试错。比如想尝试短线交易,先拿 10% 的资金试试,看看自己会不会因过度自信频繁交易;想持有长期标的,先拿一小部分钱买,看看自己能不能忍住不卖出。

通过小金额试错,既能积累经验,又不会因失误造成大损失,慢慢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节奏。

五、本书评价与延展阅读

1. 本书评价

通俗易读:没有复杂公式,全是案例和白话,哪怕是投资新手也能看懂;

实用性强:不只讲理论,还给出复盘方法、投资计划模板等可落地的工具;

直击痛点:书中讲的偏差都是投资者日常会遇到的(比如跟风、怕损失),读的时候会有 “这说的就是我” 的共鸣。

2. 延展阅读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行为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从底层解释了心理偏差的来源(比如人有 “快思考” 和 “慢思考” 两种模式,偏差多来自快思考),能帮你更懂 “为什么会有偏差”;

《非理性繁荣》(罗伯特・希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作品,用历史泡沫(比如互联网泡沫、房地产泡沫)案例,讲透了投资者心理如何推动市场非理性波动,适合想了解 “市场与心理关系” 的读者;

《投资者的未来》(威廉・伯恩斯坦):结合行为金融和历史数据,告诉投资者 “如何避开短期偏差,抓住长期机会”,比如哪些行业适合长期投资、如何避免 “追涨杀跌”,和本书的长期投资理念很契合。

免责声明:自媒体内容仅用于记录和分享,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所有内容来自于网络,或由人工智能服务生成。如有文字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本人观点,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机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行为金融与投资心理学》:投资不是比谁懂的多,而是比谁能更少犯错,而“心理偏差”是错误的主要来源。 https://klqsh.com/news/view/216952

相关内容

理财投资认清四点,不走弯路错路
什么是金融投资理财?进行金融投资理财需要注意什么?
20句金钱心理学智慧,助你理性投资和理财
投资理财那些事儿,你了解多少?
金融投资需要了解哪些理财知识
保姆级教程!揭秘网易和小红书都会出错的「幸存者偏差」心理学
投资者跟着AI理财,AI的“财商”有多高?
金融理财是什么?金融理财都有哪些投资类型
理财不等于投资!总结:投资和理财的优劣势分析、及本质区别!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理财,“理财到底是什么?”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先理清投资和理财的关系。理财不全是投资;小伙...
聪明投资者的11条理财忠告,年收益率提升5倍!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