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话】《非遗文化之旅》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分享,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非遗文化,保护非遗文化,参与并推广那些即将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近期分享给大家黄龙“非遗”中的传统手工技艺篇——非遗工匠。今天推出“非遗工匠”(之十一)——玉米皮编制工艺。
《玉米皮编织工艺》被列入黄龙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此项手艺属于传统手工技艺人刘素荣,现年69岁,祖籍河南商丘,于2002年迁至崾崄乡太地塬行政村屈家塬自然村,当时物质比较匮乏,她的母亲李爱兰掌握的这门手艺用处比较大,在当地都小有名气。她从小耳濡目染十几岁时学会了这项技艺,现其家中仍有许多工具是她自己用玉米皮编织的。主要编织方法:在玉米收获季节,将玉米皮用水浸湿受潮,通过特有的编织方法,依照需求或者想象力,将玉米皮编织成各种造型,如日常用品坐垫草篓或者艺术品中国结,小动物造型等,编好后经过轻微风干,就可以使用了。
玉米皮变坐垫
崾崄乡作为玉米产量大乡,这个编织工艺需要的原料易取,每到玉米收获季节,玉米皮基本都秸还田到地里了;织作工艺简单易学,只需要一把剪刀,一个人就可以做成许多成品;这种编织方法造型多变,从日常用品到观赏装饰品,发挥的空间很大,而且不用担心现代装饰家具的各种污染问题。
用料独特所编物品造型多变种类繁多且绿色环保无污染,投入劳动力很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各种步骤,同时,体现了我们人民群众无限的创造力而且成品无论从艺术性还是实用性来讲都具有一定价值,因此,这种手艺可以用来加以推广,用来丰富农民农闲时节的生活,所编织物品经过再加工,比如上色等,包装宣传,可以作为当地农民发展增收的一条新途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