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7 07:54

鞿(拼音jī)是部首为革,左右结构,总笔画21画,统一码U+97BF [2-4] [6]。本义指马嚼子(《玉篇》释“缰在口”),古称马络头,典籍中常以“鞿羁”连用喻指束缚 [1-3]。

该字含双重字义:一指实物马缰,如《离骚》“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借缰绳喻自身受制;二作动词引申为牵制、约束 [1] [3-4]。字形由“革”与“幾”构成,五笔编码AFXT(86版)/AFXW(98版) [2] [4] [6]。

最早见于《广韵》《集韵》(居依切,音机),康熙字典引《玉篇》训为“系马之具”,先秦至汉代文献多沿用其本义及象征义,形成“缰绳—束缚”的意象关联,后世衍生“鞿鞚”“羁鞿”等组词 [1] [5-6]。

基本释义

播报

编辑

马缰绳:“是犹以鞿御駻突,违救时之宜矣。”

比喻受牵制,受束缚。

牵制;束缚。

古籍解释

播报

编辑

康熙字典

《广韵》居依切《集韵》居希切,音机。《玉篇》韁在口。《广韵》系马。《集韵》马络头。《屈原·离骚》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朁。《注》马韁在口曰鞿,革络头曰羁。《前汉·法志》是犹以鞿而御駻突。 [1]

网址: https://klqsh.com/news/view/223297

相关内容

屈原《离骚》原文、赏析及翻译
《离骚》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平仄及详解屈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