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过往的每一年,2017年的音乐界热闹纷呈。但去年最大的劲爆点便是“声音”。在这里,有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人们发出的声音,他们在好莱坞巨鳄、大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的性骚扰丑闻中得到启迪,纷纷站出来痛诉自己曾经的遭遇,尤以北美洲为剧。大洋彼岸,英国的脱欧如火如荼,一些音乐家以此为契机,表达了各自对英国脱欧的观点,有的含蓄,有的直白。
▼
弱势群体的声音
2017年是世界政坛剧烈变动的一年,主要体现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开启他的第一个任期。早在竞选时期,便有不少针对两个党派的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和特朗普的花边新闻传出,比如特朗普对待女性的态度和希拉里女助手丈夫发给未成年少女的艳照。但这些都夹杂着对方阵营抹黑己方的味道,在传媒的一拥而上后纷纷雨过天晴。
此类花边新闻一直到10月初才被坐实,不少女性指控好莱坞大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性骚扰。“千妇所指”之下,哈维·韦恩斯坦被自己创建的MIRAMAX电影公司开除,与之关系密切的民主党人士纷纷与他撇清关系,连私交甚笃的希拉里也在五天的沉寂后打破沉默,指责哈维的行为。
不少文化艺术界人士受到哈维性骚扰事件启发,从阴影走向阳光,公开曾经所受的性骚扰,甚至是发生在二三十年前的经历。哈维事件的余波就像多米诺骨牌,波及到古典音乐界,第一个应声倒下的便是大都会歌剧院长久以来的总监詹姆斯·莱文(James Levine)。在美国,莱文就是歌剧的代名词。
古典音乐界的娈童和性骚扰不乏先例,比如英国巴洛克歌剧大师罗伯特·金(Robert King)为此锒铛入狱,俄罗斯指挥家兼钢琴家普列特涅夫(Mikhail Pletnev)在泰国普吉岛也有类似指控在案,但涉及到莱文这样的美国顶级指挥,还是头一遭。
▼ 《纽约邮报》的报道
指控莱文娈童和性骚扰有四位男性,其中一位接受了美联社的采访并公开身份。这位指控者早在去年就在事发地向警方报案,但警方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后因为法定年龄的问题决定不立案,莱文也发表声明否认一切不当行为。尽管如此,与莱文有所关联的音乐机构立即撇清了与他的关系,包括大都会歌剧院、波士顿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和拉维尼亚音乐节等。可以断言的是,莱文的艺术生涯到此为止。
莱文之后,第二位因为性骚扰被拉下马的大牌音乐家是指挥大师查尔斯·迪图瓦(Charles Dutoit)。有四位美国和加拿大的女性指责迪图瓦对她们性骚扰。迪图瓦随即发表声明,表示将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但八家西方乐团立即发布声明和迪图瓦撇清关系,其中包括与他提前终止总监合同的英国皇家爱乐乐团。
这里虽然有“人倒众人踩,墙倒众人推”的意味,但西方乐团的急于表态可以视作在女性权益日益得到重视的大环境下的自保行为。莱文和迪图瓦事件背后,是女性在古典音乐界尤其是指挥台上长久受到的不公待遇,世俗陈见以为指挥台就是男性的天下。
去年至少有三起独立事件中,女性发出声音。年中,英国《卫报》乐评人伊安·休伊特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四台接受采访时,评价新任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总监,立陶宛指挥米加·格拉津叶特-蒂拉指挥的马勒时,表示“她要找到心中的男人味”,用来暗示米加缺乏驾驭大作品的能力,而男性才有。这句话被传媒传开后,伊安第二天便在其社交账号“毫无保留地道歉”。
另一起年末的事件掀起巨浪,同样事出《卫报》和伊安。爱沙尼亚指挥家马里斯·杨松斯(Mariss Jansons)在接受伊安采访时提到“不习惯看到女性站到指挥台上”。采访录刊载于《卫报》后激起轩然大波,因为此话从杨松斯这样级别的指挥家中说出,想必代表了一大批同辈或同级指挥家的看法,女性音乐家和女权主义者揭竿而起,群起攻之。杨松斯不得不通过担任总监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发布声明,解释“自己成长在一个只有男性站在指挥台上的社会”,还保证“每一个渴望发展指挥事业的女性都会得到我的全力扶持”,这才平息社会怒火,如愿从英国皇家爱乐协会领到险些泡汤的金质奖章。
▼
围绕英国脱欧的声音
美国在特朗普的任期内热闹非凡,英国则被脱欧事件搅得天翻地覆。音乐家们纷纷用属于自己的声音表态,传达他们对英国脱欧的看法。最佳的表态场所,无疑是人多势众的音乐会现场。
音乐家经常在音乐会现场发言,亮出自己的观点,就像奥斯卡奖经常被获奖者用来宣读其政治宣言。于是,每年在伦敦举行,号称是全球最大规模古典音乐节的BBC逍遥音乐会便成为他们的首选。这不,去年7月15日的开幕音乐会有电视直播,钢琴家伊格·莱维(Igor Levit)想来点花样。在和指挥家爱德华·加德纳及BBC交响乐团演奏完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之后,他加演了一首贝多芬《欢乐颂》的钢琴改编版,寓意深远。这首音乐是欧盟的盟歌,象征着团结。虽然伊格·莱维自始至终保持沉默,但加演此曲的用意被大众完全捕捉。事后脱欧派还谴责英国广播公司纵容反对脱欧派,英国广播公司则表示对加演曲目事先毫不知情。
伊格·莱维虽然自始至终保持沉默,但是胸前别着一枚欧盟图徽
和少言寡语的莱维相比,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显然高调得多。巧的是,7月17日他指挥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Staatskapelle Berlin)的第四场逍遥音乐会也做电视直播。于是在下半场指挥完埃尔加的第二交响曲后,他转过身来,发表了一番感想。
他首先非常高明地感谢乐团,并且开了一个乐团的玩笑,用幽默建立听众的好感。随后他消除了来自听众和直播间的警觉,强调自己不会发表政治言论,只是和人类文明有关。然后他话锋一转,谈到在全球愈演愈烈的孤立化效应,第一次婉转地把话题扯到脱欧。接着他抛出孤立化是由于缺乏教育所致,激起听众对英国基础教育已有的共愤,形成台上台下的共鸣,作为接下来抛出主旨的先决条件。
随即他强调音乐的跨国界跨民族跨宗教性,提出欧洲文化的普遍认同后,再回到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演奏的埃尔加,表达德国需要英国,隐晦地表示英国是欧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的观点,同时以前妻是英国人(此处所指杰奎琳·杜普雷),进一步拉近与英国民众的距离。最后他亮出安全的非政治性主旨:极端主义的恶果需要用教育和人文关怀来解决,旋即转身加演埃尔加《希望与荣耀之地》。
Land of Hope and Glory (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 1)
Eugene Ormandy - Eugene Ormandy conducts 20th Century Classics
令人叫绝的是,这个十分钟的脱稿演讲只字未提脱欧,却处处表达对脱欧的忧虑。巴伦博伊姆说到做到,果然没有提到政治,而是停留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但通过隔山打牛般的“共鸣感”,每字每句都辐射到脱欧,可谓年度最精彩的音乐家声音之一。第二天,英国几乎所有的报纸包括花边新闻小报都在刊登他的发言,乐评人也对这场音乐会大加赞赏。巴伦博伊姆让世界听到了他的声音。(唐若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