剞劂

发布时间:2025-09-08 18:22

剞劂,汉语词语,读音为jī jué,原指雕刻用的曲刀与曲凿,最早见于《楚辞·严忌〈哀时命〉》 [2]。其词义涵盖工具、技艺与文学创作三个层面:既指代刻镂刀具及斤斧类器物,也指雕刻工艺或书籍雕版印刷,后引申为诗文雕琢的修辞手法,宋代文献中偶见形容奇崛风格的用法 [1]。

从语义演变看,汉代至南北朝文献主要强调其工具属性,《魏都赋》《魏书》等皆沿用此义。唐宋时期词义渐丰,司马光、王禹偁等用以指代雕刻技艺,韩愈诗中则首次关联雕版刻印。明清时期普遍用于描述书籍刊刻,《西清笔记》等文献记载的毛氏刻书即为例证,文学评论中亦成为文辞雕饰的代称。该词通过由具体工具到抽象技艺的语义延伸,形成了完整的历时演变脉络。

解释

播报

编辑

1、刻镂的刀具。

2.泛指斤斧。

3.雕琢刻镂。

4.雕板;刻印。

5.指雕辞琢句。

6.奇崛。 [1]

出处

播报

编辑

《楚辞·严忌〈哀时命〉》:“握剞劂而不用兮,操规榘而无所施。”洪兴祖补注引应劭曰:“剞,曲刀;劂,曲凿。”

《文选·左思〈魏都赋〉》:“剞劂罔掇,匠斲积习。”李周翰注:“剞劂,斤斧也。”

宋·司马光《谢王道济惠古诗古石器》诗:“工倕创规摹,般输施剞劂。”

《魏书·艺术传论》:“蒋少游以欹劂见知,没其学思,艺成为下,其近是乎?”

《北齐书·文苑传·祖鸿勋》:“而吾生既系名声之韁锁,就良工之剞劂。”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劫比他国》:“城东二十余里有大伽蓝,经制轮奂,工穷剞劂,圣形尊像,务极庄严。”

宋·王禹偁《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圬墁剞劂之人,来自公府;榱桷栋梁之用,出自神州。”

清·赵翼《大石佛歌》:“想见悬空施斧椎,剞劂功深岁月积。”

明·周履靖《〈锦笺记〉题录》:“剞劂生涯日,诗书艺业长。刻字的候列位老爷刊同年录。”

清·沈初《西清笔记·纪典故》:“内廷有奉诏编纂《宫史》一书,不授剞劂。”

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明末海虞毛氏,始取《花庵》《尊前》诸前,及宋人词稿,尽付剞劂。”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三》引韩子苍云:“如老杜言‘新诗改罢自长吟’者,乃知此老用心甚苦,后人不复见其剞劂,但称其浑厚耳。”

明·杨慎《升庵诗话·邻舍诗》:“杜工部《赠朱山人》……浑成不见剞劂,而句句切题。”

宋·沈作喆《寓简》卷四:“鶡冠子者,楚人,居山中。其著本黄老,近刑名家。好论兵,词旨剞劂而切礉。”

宋·董逌《广川书跋·月仪帖》:“其书剞劂,迳出法度,有可贵者。”

网址:剞劂 https://klqsh.com/news/view/227179

相关内容

秋季养生饮食的三大原则
中国八大菜系: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美食的烹饪方法
美食大全菜谱做法 美食的烹饪方法
精选几道家常菜,简单美味,学会在家自己下厨,给家人一份惊喜
美食推荐:草鱼的烹饪方法第四讲
传统美食:舌尖上的文化传承
浅谈中华美食文化
中餐的食材烹饪秘诀与技巧有哪些
10道适合宴客的佳肴,朋友赞不绝口!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