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乡村青年的励志书

发布时间:2025-09-10 00:14

在乡村图书馆借阅,阅读关于乡村的书籍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乡村休闲推荐#

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我读《人生》比较早,是在故乡的村小上四年级的1984年。

一晃,四十年啦!

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十足的乡间顽童,每天只知道跑着疯玩。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这些淘气的事我几乎都干过。

或许是因为父亲是文革前的大学生,同时也爱好文学的原因吧,他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经常指导我读一些课外的文学书,也时常严格督促我的学习。我在童年时代,脑子很聪明,各门功课都很好,父亲对我寄予厚望。

但时至今日,扪心自问,童年时代的我,对于自己学习的目标,是没有多少概念的。如果非要说有的话,也无非是取得一个好成绩,让父母高兴。

举个明显的例子,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夏天,因痴迷于一只别人送来的蝈蝈,我把蝈帼笼装进书包带到了课堂上,结果被数学老师当场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这件事的结果当时竟然是,我垂头丧气地背着书包回到家,告诉母亲我以后再也不上学了,而我那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在我声泪俱下的哭诉中,竟然答应了我。

这件关于辍学的事当然不会有任何结果,父亲知道情况后的一顿训斥又让我重新返回了村小,否则的话,我的人生轨迹或许会因此改变。

真正使我的学习动机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是在我读了路遥的《人生》之后。

至今犹记,我第一次读到《人生》,是在村小上四年级的那个炎热的暑假。一个星期天中午,我在做乡村教师的父亲的书架上乱翻书,蓦地,被一本青色封面的《作品与争鸣》杂志吸引住了,是1983年第1期杂志,青色的封面上赫然印着“中篇小说《人生》”几个字。是怎样一部小说,可以称得上“人生”这么大的题目呢?

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这本杂志,小说正文前柳青的那两句话又深深地吸引了我,吸引我急不可耐地读下去,并且读得很深入,如痴如醉,我的心绪随着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人生而忽涨忽落。但很可惜的是,这本《作品与争鸣》只刊载了《人生》(上),小说连载到高加林走后门到县城上班,刘巧珍去村头送他这一情节时便戛然而止了。时至今日,我还清晰地记得上篇的最后一句话:在前面,在生活的道路上,他将会怎样走下去呢?

是啊,进城后,高加林的人生之路又该怎样走下去呢?那一刻,沉浸于故事情节之中不可自拔的我突然如梦初醒:这部小说的(下)在哪里呢?我开始在父亲藏书的几个书架和书箱中翻箱倒柜地找,很奇怪的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那本连载有《人生》(下)的1983年第2期《作品与争鸣》杂志,只有去问父亲。但让我始料不及的一点是,父亲对这部小说的具体情节却好像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只是和我一起把家里所有藏书的地方找了个遍,刊载有《人生》(下)的那份杂志却始终无果。

一个懵懵懂懂的乡下少年,从此便开始了对小说情节的美妙想象。

在我最初的想象里,高加林进城后,自然会和高中同学黄亚萍再续前缘,这似乎是一个再好不过也再自然不过的结局。至于痴爱着高加林的村姑刘巧珍的结局,我倒真没有想象过,这大概也符合一个混沌未开的乡村少年对城市与女性的一种想象。另一方面,感同身受的一点是,读完《人生》后,我第一次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一种向往,那就是自己将来也要像高加林一样,走出农村,去看看外面更大更广阔的世界。而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懵懂无知的乡村顽童,平时在我们那所农村小学读书的日子纯粹是应付与得过且过,星期天和假期的闲暇时间大多用来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了。但自从读过《人生》之后,我开始玩命似地读书学习,休息日回到家还不忘帮父母干农活,连一贯对我感到头痛的父母都不由得感叹我里里外外像是换了一个人。

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世纪80年代末,我终于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至今犹记,高中开学前的那个暑假,我在父亲的那个白书箱中翻杂志看,突然,一本黄色封皮的《作品与争鸣》映入我的眼帘,是1983年的第2期,激动人心的《人生》(下)终于出现了!时隔多年,想在想来,我还是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这本书难道穿越时空了吗?冥冥之中这么多年才让我们相遇!

那一刻,我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飞快地拿过那本杂志,在院子里的竹榻上躺下,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最初阅读的过程中,一切情节似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迹象,都在按着我所预想的结局发展:高加林去县城后,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出众的才华,对梦想及远方的向往使他最终抛弃了淳朴善良的刘巧珍,和黄亚萍开始了堪称摩登的现代城市生活…….这时情节开始发生急转,张克南的妈妈再次出现,并成为高加林人生悲剧的幕后推手。她拨根问底,打听到了高加林进城工作的的来龙去脉,一纸检举信便把高加林打回了家乡……情节的发展的确太出乎意料,最后,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放下书本的。只记得那个暑日的风很热,走出院门,太阳的光很刺眼…..

一连好多天,我的心里都转不过来弯。当然那个时候的我学识尚浅,仅仅知道小说的情节大多源于虚构,只是不明白作家路遥为何要把高加林的最后结局写得那么惨,更不懂得什么叫文学艺术中的“悲剧”。但从那以后,我隐约认识到了一个问题:一个农民的儿子,想做什么事情,除了靠自己老老实实的努力而外,并没有别的捷径可走,走后门更是死路一条。正是凭着这种信念,整个高中阶段,我独立自强,努力克服了自己严重偏科的毛病,顺利考入了豫北一所师范院校的中文系。

我上大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平凡的世界》刚刚荣膺茅盾文学奖,正是路遥风靡大学校园的时代。

顺应此潮流,我也顺理成章地读到了路遥的这部巨著,很奇怪读到孙少平的恋人田晓霞的死讯时竟没有多少震惊的感觉。或许是由于之前已读过《人生》,我对路遥处理小说情节的独特方式早已习以为常,亦或许是当时我已在大学中文系的文学理论课堂上学到了“悲剧”这一术语,理解了 “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也惟其如此,悲剧才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也正是到了此时,我才真正领悟了《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意义之所在。这一形象也时时警醒我,作为一个黄土地的儿子,应该如何做,而不应该如何做。这一顿悟也使我在之后乡村中学教书的十年岁月中,对自己的人生始终保有着足够的清醒与激情,并最终通过考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而得以向着人生更广阔的天地一步步迈进。这一切,或许都是路遥的经典名作《人生》所赋予我的吧!

举报/反馈

网址:《人生》:乡村青年的励志书 https://klqsh.com/news/view/230835

相关内容

青年人读的青春励志书籍
“下乡青年”小店:与村庄共生
岐山:暑期“青少年立志营”启幕 研学实践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青年励志图书精选
图片故事丨“90后”返乡青年:点亮乡村儿童的快乐生活
大学生必读十大青春励志书籍分享
乡村追梦人丨刘黎:用智慧干农业,励志将家乡好鱼卖出海外
当代学生必读青春励志书籍
适合青少年的励志书籍排行榜
青少年励志书籍是哪前十本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