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10 06:42

励志故事:激励人心的成长历程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故事精选# #故事精选#

古代帝王励志故事
1:
刘邦应该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除了运气出奇的好,我觉得他也有自己过人之处。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此时的刘邦已是
47岁的“高龄”了。47岁在今天想创一番事业也觉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岁的
人可能相当于今天67岁的人。何况还是从一个县里小小的干部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差距。

刘邦的革命事业进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仅仅3年时间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秦
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
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
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项
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
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55岁,刘邦即帝位,初建都
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一般说“从奴隶到将军”表示一个人的飞跃,而刘邦8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亭长到皇
帝”的跳跃,更厉害。

2: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
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
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
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
臣乞和。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
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著樵头;夫人衣
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
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
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十
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勾践二十
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
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
为霸主。

“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
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
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
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
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
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
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他的裸体。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
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
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
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3:
宋仁宗在闲暇的时候,喜欢悄悄地在皇宫里面四处溜达。一次,当他走到便殿时,忽
然听到有争吵的声音,他躲在柱子后面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两名侍卫在聊天。侍卫甲认为,
人的命运不是命中注定的,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变;侍卫乙却认为,他们都是伺候皇帝的人,
命运自然是由皇帝决定的。两人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所以争吵不休。

宋仁宗听了感觉十分有趣,他忽然想起来,侍卫队原来的队长升职了,这个职位暂时
空缺着,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宋仁宗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间,拿起笔来在两张纸
条上写下了相同的一句话:“谁先到达你那里,就让他成为侍卫们的队长。”然后,他将
纸条分别装到密封的小金盒里。

接着,宋仁宗派人叫来侍卫乙,让他带着一个小金盒送到负责皇宫内务的一名主管那
里。侍卫乙离开之后,宋仁宗估计他差不多已经走到半路时,又叫来侍卫甲,同样给他一
只小金盒,也让送到那名主管那里。

不久,主管传回来的消息说,他按照皇帝的旨意,已经推荐侍卫甲成为队长。宋仁宗
特意安排了侍卫乙先去,让侍卫甲落在后面,为什么结果却是这样?原来,在侍卫乙和侍
卫甲离开之后,宋仁宗又安排了两名侍卫,分别在半路上拦住他们打招呼,侍卫乙遇到可
以聊天的人很开心,他从昨天晚上做了什么梦到中午吃了什么饭,聊得不亦乐乎;侍卫甲
却一心惦记着要完成自己的任务,他只是匆匆打了声招呼就继续往前走,直接把小金盒送
到了主管那里,仅仅因为抢先了几步,他就得到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好机会。

最后,宋仁宗感叹道:“看来还是侍卫甲说得对呀,人如果自己不努力,就连皇帝也
帮不上他。”是啊,人如果主观不努力,再好的机会也会失去,这就是这个故事给我们的
启示。

5: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秦王政第
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
或“王”。

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
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

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帝号。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
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
“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
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
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通知观念的产生。
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
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
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
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
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
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

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为了
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
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
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
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
“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
大印才能称为“玺”。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
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是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
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网址:古代帝王励志故事 https://klqsh.com/news/view/231620

相关内容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
古代历史励志故事优秀13篇
古代儿童励志故事(通用29篇)
励志故事,励志小故事,职场励志小故事,经典励志小故事,古代励志故事―励志人生
古代名人励志的小故事
古代励志故事三篇.pdf
古代励志的名人故事27个
古代名人故事
励志故事,励志故事大全
古人励志成语故事大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