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分析《黄土地》——镜头语言
电影美学:解析电影镜头背后的美学语言,提升观影体验。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美学心得# #生活美学感悟#
一土,一水,一片天
----评《黄土地》的镜头语言
头顶一片天,脚踩一方地,雄伟的黄河之水孕育了无数中华儿女的英魂。在这片沉默着的黄土地上,中国共 产 党在此诞生,在此成长,带领着人们走向着光明的未来,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导演黄建新联合张艺谋让这片富于变化的土地以最热烈的方式展现出来,定格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其中光的运用,色彩的搭配以及镜头语言的使用更是让影片增加了不少亮点。
光的运用是影片最独具特色之处。影片中的光以温暖沉稳的土黄色为主基调,既有一定的统一性也传递着无数的感情元素。传统的黄,一般代表着金钱,权利,富贵,大气等等寓意,而《黄土地》当中的黄,代表着黄土地和黄土地上养育着的人们,而这种土黄色,不仅给人深沉宽容的厚重感,也隐藏着让人沉重压抑的窒息感。去过黄土高原的人或许都知道当太阳光照在黄土地上时,镜头中所显现的光是一种类似于美国西部片的浅黄色,而在镜头中这种光往往给人以烦躁而且粗犷的感觉,但是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更是党的摇篮,它既是贫瘠的,也透着如母亲般温暖,给人以力量和希望。张艺谋更是抓住了这一点,将《黄土地》中的光线拍出了一种温暖沉重感,即使是影片刚开始时顾青刚到窑洞的那场戏,也给人一种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为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暂时不熟悉而已。在《黄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调光将窑洞内显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压抑,而且在布光上也多采用了非标准不光技巧,把窑洞内的阴暗与窑洞外的强光形成对比,翠巧坐在门前做鞋子等顾青回来时的画面就用了剪影布光。
色彩是影视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运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达出来。《黄土地》中除了以土黄色暖光之外,也着重运用了白,黑,红这三种色彩。黑色,既是陕北的农民的服饰,也是陕北农民的性子。陕北的老汉正如这黑色的棉袄一样稳重,不爱说话,不爱动,像一个树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烟,喝水,不讲说话也不吭声。同时黑色也表现着痛苦恐惧与绝望,黑暗的窑洞内父亲高大的黑色身影,将翠巧那娇小的身体压抑在身下,这是一种无助,更是一种翻不了身的绝望。白色,既是天空中那充满着无限希望的光明,也是陕北人民纯洁的心灵,白色的羊肚毛巾,正如纯洁的心灵一样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是憨憨陪着顾青放羊时那纯洁清脆的笑声,是翠巧送别顾青时那最后一首嘹亮的歌声。红色,即表现着封闭落后买卖性质婚姻的悲剧色彩,也是新一代青年蓬勃的朝气和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决心,在《黄土地》中红色反复出现:红轿帘,红盖头,红门帘,迎亲婆娘的红绣鞋,百褶红裙,马头上的红花,唢呐上的红绸等等。这里给观众的婚礼场面的热闹。但是当看到翠巧看红门帘和穷汉唱小曲时的神情,不觉能感受到这红色的喜悦中夹杂着一丝丝说不出的辛酸和惆怅,这里的红色既是一种热烈,更是一种痛苦。
大多数的电影都应该是表现运动的,但是《黄土地》中的镜头主要是以静为主,这是对于传统的打破。也是一种大胆的创新。黄建新在《黄土地》中的静似乎也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陕北黄土地的韵味和风貌,将那历史的时代感表现的淋漓尽致。镜头的不动是对那个时代环境氛围最真实,最有利的表现。而且摄像机不动也表现了陕北的实际风土地貌。陕北的黄土高原是一望无际的平坦土地,像一块巨大的土,稳稳的坐落在此。镜头一直未动,这是一种解释一种土地的深厚博大以及土地和人的关系,顾青远远的走来,又渐渐地隐入土地当中,这是人与土地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人被这块土地孕育出来,又投入它的怀抱中去。这不动的镜头正如陕北人的生活一样,日复一日缓慢而又平稳。中华民族就这样走过了漫长的路。当然影片中静中有动。在《黄土地》中求雨和打腰鼓的场面运动幅度很大,这既是一种灵魂
与感官的冲击,也是对于黄土地上人们那爆发的力量,就像这鼓声一样,一旦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会迸发出移山填海的力量。
天之广阔,地之沉厚,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这是民族的自强不息,也是人生命运的强悍和脆弱。导演黄建新和摄影张艺谋仅仅用了土地,人,黄河,窑洞,天空就将黄土高原上那无尽的力量和无限的深沉表现了出来,传达到全世界。不仅是对黄土高原的赞美,对黄河的赞美,其中更强的表达了对中国共 产 党的伟大赞歌。
第二篇:黄土地影评1
《黄土地》中“腰鼓舞”和“祈雨”分析
“自古婚姻由天定,而今富贵在命中”是主人公翠巧出嫁时贴的对联,仅从这里,我们就看到了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天、人、命的关系,天人合一、我命由天的思想渗进了黄土地人民的心中。影片开始,用大全景展现落日时分千沟万壑的黄土地,庄严、静默,奠定影片整体简练深沉的基调;之后随着剧情的发展,温和贫瘠的黄土地重复出现多次,在整体构图中占了大部分比重,“‘思赡者善敷,才核者善删。’在画面中,坚决排除可有可无之物,强调简练,强调大块面的重厚感。 同《一个和八个》不同的是:不是有力的震撼,而是静的恬美。”(电影《黄土地》摄影阐述,张艺谋)勾勒出朴实沉稳的黄土地,同时揭示出人与地的关系: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儿女,而黄土地也像母亲一抚育了黄土地上的人民,带给他们特有的黄土地善良,敦厚,隐忍的气质,但是就是这种隐忍造成他们保守、愚昧,脆弱的。 性格。要改变中国现状,就要改变我们的民族,就要改变这贫瘠的黄土地。
中国在不断的侵略战争中觉醒,人们在原始的蒙昧中呐喊,欲挣脱贫穷落后的枷锁。 所以,当公家人顾青走进黄土地时,仿佛是翠巧黑夜中的一线光明,翠巧被他吸引,向他走进,想冲出这块贫瘠的土地,摆脱那毫无希望的婚姻。翠巧不仅是翠巧,她代表的更是穷苦百姓与命的抗争,有更多像翠巧一样的人民在奔向光明。所以,“为造成一种深沉,厚实的感觉,能不动尽量不动”(张艺谋)的《黄土地》在以静态镜头为主的前提下,气势宏大动感震撼的腰鼓舞和祈雨片段显得更加突出耀眼。腰鼓舞中,全景、中景、近景镜头的切换,使画面时而广阔宏大,时而清晰可见。以中景镜头写几个农民甩腰鼓,跳跃,可以让观众清晰的看清腰鼓舞的具体手势、脚步,农民们是怎样配合起舞;沙尘在风中飘扬,农民们却丝毫不受影响,他们对这些沙尘再熟悉不过,就像是熟悉自己的亲人。刚是以中景写腰鼓舞的动作,紧接着以近景写唢呐的声响,用唢呐手变动的脸颊告诉观众画面中铿锵的韵调从何而来。近景较中景镜头拍摄的更加细腻,又可以展现比特写镜头更大的场面。在腰鼓舞开始时也有一个农民吹唢呐的镜头,几乎和这个是重复镜头,但是第二次出现时时间更长,是在意义上的一个特写。红色腰鼓的特写,使我们在听到配合唢呐的振奋人心的鼓声时,仿佛又看到未来像腰鼓一样红亮。接着,“送子参军打东洋”的红色横幅出现,用特写镜头抓住观众视线,在灰色背景的对比下,红纸黑字就格外显眼,突出这场腰鼓舞的举办主题——送子参军打东洋,保家卫国好儿郎。然后,一个个身披红花的新兵走过镜头,从近景的骑马过来到笑容的特写,展现了人民参军的兴奋心情,从而动感的声乐只是心情的陪衬。用全景从上而下俯拍
这场浩大的腰鼓舞,用大远景和平视镜头拍摄蜂涌而至的腰鼓队伍,给人辽阔深邃的空间感,告诉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觉醒,他们以蓬勃的生命力,像洪水一样涌向新世界。几个仰拍镜头,如红条幅、和骑在马上的红军,使得这场仪式庄严而伟大。同时,影片难得的动态镜头也在腰鼓舞中出现。用摇、移镜头拍摄那些又喊又跳,正兴致勃勃的腰鼓农民,使整个气氛接近沸腾。整个腰鼓舞场面生龙活虎,震人心魄,仿佛告诉我们这是民族的伟力,是民族对新生的强烈期盼。然而,就在这响入云天的腰鼓阵后,又有一场哀吟动地的祈雨声。 祈雨开始,用静态的远景镜头展现一只苍老而浩大队伍,摇镜头后定位一个空镜头,配上一个缓慢,苍老,哭号的老人祈雨声,“海龙王下甘雨,清风细雨救万民”,这一苍凉无奈的哭声在惨白的空镜头的天空下,喊出了黄土地人民的悲苦境遇。接着,海龙王排位的出现,一张张沟壑纵横的脸纷纷扬起,用哀怜的眼神仰望天空;镜头忽从正面转向背面,一张张褐色的脊背和绿色的树叶充斥着整个画面,仿佛回到了人还未穿衣的原始社会,展示出人民近乎原始的愚昧。镜头再次转向正面时,似乎是看到一群原始野民在向天顶礼膜拜,移动的镜头只是把这份愚昧延伸。突然,静止呆滞的人群开始沸腾,一个对老人脸部的特写镜头出现,老人在缓缓抬头时表情从悲伤到感动欲哭的微笑,欢呼在持续,人民在跳跃,可是画面只有道不出的悲凉。用仰拍镜头使顾青再次出场。在空旷的地平线上渐渐出现顾青的身影,向屏幕前运动,然后镜头上移,以一个大仰拍,照出一片蔚蓝的天空。这是对作为公家人顾青形象的肯定,他的到来意味着光明幸福的来临。憨憨逆着人群奔向顾青,是对传统愚昧的反抗,是对光明希望的追求。他小小的身躯在强大的人流中艰难的奔走,这片生养他的黄土地就是那强大的人流,是贫穷、落后、保守,意味着他反抗命运异常艰辛的道路。而那若隐若现的顾青的身影,更是增添了希望的渺茫。 另外,蒙太奇镜头的运用在这两个场合都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腰鼓舞的前一个镜头是翠巧对不幸婚姻恐惧的脸庞,接着就是欢天喜地的腰鼓阵,“腰鼓一声鸣响,在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映衬下,其撞击力量倍增。‘悲与喜,死寂与生机’,于是在对照中表现出了很深刻的含义。”(浅析蒙太奇在影片《黄土地》中的运用,徐世健)。祈雨时,前一个镜头是老人们拜天愚昧的神情,下一个镜头是黄土地上顾青的出现,憨憨逆流而上,是抵抗命运争取幸福的象征。蒙太奇的运用,给了我们更为宽阔的思维和想象的余地。
网址:影评分析《黄土地》——镜头语言 https://klqsh.com/news/view/232092
相关内容
构建本土影视评论话语体系的新探索影评主题分析佳句.docx
影评分析及其写作.docx
影视作品分析——影评写作(一)
从光影、镜头和色彩三个角度来微观分析《阳光普照》的剧情走向
热映电影榜单及影评解析
影片分析课程二:影评的写作角度
影评写作之人物分析(一).ppt
探索影视拍摄的多种技巧与镜头语言
电视评论的视觉语言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