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 也就是说:一日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就要积极营造教育的氛围,要理解幼儿,理解他们的童趣、童真,关注他们的感受,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接纳、关怀、支持的良好环境;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及时追随孩子的兴趣,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
一、洗手的感悟(培养孩子解决问题能力)
洗手,是我们每个人经常要做的,也自认为很简单的事。然而,通过观察孩子的洗手情况,发现在如何合理、快速洗手方面,孩子们可以给我们上一课。
某幼儿园户外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陆续地走进了盥洗室,有的在小便,有的在洗手,盥洗室里挤满了人,大多孩子在等着。由于洗手的水龙头只有4个,孩子们只能耐心等待。据观察,每个孩子洗手的时间大概在30秒左右。另外,在洗手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节约用水,洗一次手,要开关两次,尤其在抹完肥皂开水龙头冲洗时又将肥皂沫留在了开关上,手洗干净后关龙头时又会将手弄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于是老师决定让孩子自己思考,想个合理、可行的方法。一来,孩子的思路会突出于成人之外,二来他们自己讨论出的方法孩子更愿意去尝试、执行。结果,孩子想出了许多办法,而其中一个孩子的方法值得推荐:洗手时,两两合作,让排在后面的小朋友负责开关水龙头,这样,既缩短了洗手的时间,又不会将洗干净的手再弄脏。经过尝试,大家一致觉得这个洗手的方法非常好。
【看似简单的一件小事,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看到孩子内在的潜力,在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二、大树上的沙包(发挥孩子创造性思维)
户外活动场地上,有一颗高高的玉兰树,大大的树冠,象一把伞,树上的叶子大且厚。孩子们很喜欢在树下做游戏。
一天,一位老师又带孩子们去场地上玩沙包,孩子们在场地上欢快地游戏。忽然,一个小朋友的沙包不见了。于是,这位老师轻轻地走过去问孩子的沙包呢?孩子把老师带到玉兰树下,指着上面说:“喏,在树上呢!”老师连忙安慰:“不要紧,老师想办法把它拿下来。”就在这时,她脑中闪过一个想法:平时我们一直说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作一次尝试呢?于是,老师就让身旁的孩子,一起来帮助取沙包,想想怎样才能拿到沙包。有孩子说:“老师,你个子高,把手伸长,就能拿到。”老师就按他说的去做,可是树太高够不着。孩子们又开始讨论:“用手里的沙包去打树上的沙包”。老师又开始尝试,结果沙包是软的,虽然碰到了沙包,但还是掉不下来,看来这个办法不行。孩子们又开始想办法,有孩子说“老师,你拿着衣架,往上一跳,就可以够着了。”其实老师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只是让孩子自己想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意义更大。在老师按照孩子的办法把沙包取下来时,孩子们欢呼起来,又高高兴兴地投入到游戏中去了。
【作为一个教师,不能光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孩子,而是应该利用一切机会,为孩子创造出探索、学习的机会,充分利用随机教育这个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探索欲,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孩子的瓢虫(巧用资源,提供学习机会)
一天户外活动时,教师和孩子们在操场上正开心地玩着。一个孩子的妈妈拎着塑料袋走了过来,教师一看,里面有几颗青菜,还有一只小小的虫子,原来是一只漂亮的七星瓢虫。孩子告诉老师:昨晚她和妈妈拣菜时,在菜里面发现了这只瓢虫,她妈妈就让她把瓢虫带来和小朋友一起观察、饲养。这位老师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见真正的瓢虫,更别说现在的孩子,瓢虫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他们很少有机会能亲眼看到这些实物。教师谢过孩子的母亲后,找了只玻璃瓶,把菜和虫子一起放了进去,并及时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说说七星瓢虫的话题,幼儿对瓢虫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利用中午午睡前的空隙,一起上网查了有关瓢虫的知识,使幼儿对七星瓢虫有了更深的了解。
【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利用他们的便利,为孩子提供一些学习、探索的机会。而作为教师,要学会做个有心人,抓住一切机会,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让孩子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梅花开了(培养孩子细致的观察力)
户外活动的场地边有一个小花坛,里面种了一些月季、梅花等植物。孩子在户外活动时,经常会去看看。一天,孩子发现花坛里梅花树的树枝上长满了许多小疙瘩,他们不知道是什么,纷纷问老师,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而是故意卖了个关子,故作惊讶地说:“是呀,这是什么呢?”孩子立即议论起来,有的说是虫子,有的说是树发出的芽,有的说是花苞......老师没有立即说出答案,而是告诉孩子,可以天天来看看,它会有些什么变化,这样孩子的观察兴趣会更高。果然,在以后的几天里,孩子天天都去看,一连几天,变化不大,有的孩子开始灰心了。于是老师鼓励他们,坚持看,一定会发现它的变化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坚持天天去观察,他们发现那些疙瘩越长越大,终于有一天早上,孩子们一来到幼儿园就发现一些疙瘩不见了,在树枝上出现了一些花朵,他们恍然大悟:原来那些那是花苞。老师又及时提醒孩子找找梅花的叶子,他们发现,树上只有花朵没有叶子,经过后续观察后,慢慢地孩子知道了一些植物是先开花后长叶子的。在观察活动中,孩子的观察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观察事物的兴趣也更浓了。
五、种植的乐趣(引导孩子珍惜劳动成果)
冬天的时候,孩子在户外花坛里种下了几颗蚕豆。慢慢地,蚕豆长出了小苗苗,老师要求孩子 每天都给它们喝点水,看看它们有没有变化。于是孩子们每天早上到户外场地上,都会主动去看看自己的种植物。一天,孩子们突然发现蚕豆开出了淡紫色的花,孩子们见了高兴极了,讨论着开了花以后会怎样?老师故意不告诉他们结果,而是提醒他们继续观察。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们终于发现在蚕豆靠近根部的地方长出了一颗小小的豆荚,发现了豆荚一般长在靠近根部的地方,要蹲下侧着身体才能看见。
看过了蚕豆从种植到结豆荚的过程,孩子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老师们买来了一些青菜种子,决定将它们种在园地里。孩子们看着这小小的种子,非常好奇,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洒撒到了泥土里,并且一起议论着什么时候会长出小芽。从此以后,孩子不再需要老师的提醒,天天来给自己种的青菜浇浇水。看着自己种的青菜长出了小苗苗,孩子别提多高兴了。每天他们会早早地来给青菜浇水,有的孩子看到青菜叶子被小虫咬了,心疼极了,知道了农民耕种的艰辛,吃饭时也一改往日的习惯,每次总是将盛到碗里的饭菜都吃完,挑食现象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为孩子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充分关注孩子的生活,把握教育契机,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主动挖掘有价值的素材,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探索和表现的机会,让孩子的多种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社会生态环境为孩子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机会并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来自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各个方面。现结合工作中的实际,谈一谈在幼儿园实施的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的内容
1、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要让幼儿懂得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人们按照自然生态规律,能改造、优化生态环境为人类造福;了解人类及其他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懂得珍惜、保护自然,保持生物种类、数量的相对稳定,学习防止环境污染的常识。
2、环境道德美的教育
将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生态平衡免遭破坏,热爱大自然,爱护益鸟、益兽、益虫等社会公德纳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中,并充分利用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激起幼儿最真的灵性,对生活的热爱,以美陶冶情操。
家庭、幼儿园的生态教育
1、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自主学习
在幼儿园教育中,家长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方。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关键在于让家长明确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及目的,理解、支持幼儿园的工作,积极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共同为促进孩子的发展而努力。
2、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获得知识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对感兴趣的事物,学习积极性较高。如户外活动中,小朋友在墙角发现了一只小蜗牛,他高兴地叫起来“老师,有小蜗牛”。这一喊,让小朋友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转移了过去,《纲要》中提到的一些新教育思想不就要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出发,从而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吗?这就是个思考的方向。
3、在各学科中渗透生态教育
在幼儿园教学中,各学科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我们应努力钻研生态知识,把生态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育中。语言活动中,可通过讲故事等形式,告诉幼儿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让他们明白爱护生态环境的道理。
4、发挥环境的专项生态教育活动
如幼儿园里设立的科学发现室,如:“水的变化”让幼儿通过亲身活动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奇妙的宇宙”、“盐又回来了”、“重要的人体器官”等,让幼儿在操作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5、注重日常生活的生态启蒙教育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环节中,也蕴含着生态教育的内容。“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向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将生态启蒙渗透进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如;教育孩子不浪费水;介绍水的来源及沙漠地区缺水的情况;游戏时教育孩子爱护环境,学会整理,能和同伴分享玩具,明确自己与周围环境及与同伴的依存关系,做到关心别人,乐于帮人,和睦相处。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发展幼儿良好的社会品质
儿童是社会生态环境的一分子,教育要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我们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有:
1、自然环境资源
农村美丽的田野 、碧绿的草地、茂密的树林是我们极好利用的教育资源。结合一系列活动,可组织幼儿观看田野的四季变化,到草地上野炊 ,在茂密的树林中静静聆听鸟儿的鸣叫、虫儿低语和风儿欢笑,同时也可开展远足活动,或恰当引导孩子参加一些农忙期间的劳作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耐力素质,而且能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品质及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2、最可爱的人
幼儿园都是清一色的女同志,柔美有余,阳刚不足。为培养孩子的坚毅品质,可以主动和交警中队联系,让幼儿观看交警叔叔的操练,交警同志也参与了幼儿园的一系列活动,如:升旗仪式、郊游等等。活动中,交警同志高超的武打技术使孩子们大开眼界。在教学中,注重渗透这种英雄主义文化。尤其在节日生活里,交警叔叔不休息、坚守岗位,默默为大家服务的敬业精神,使孩子更加萌发了对他们的热爱,初步懂得生活的含义:生活中不能只顾自己,得想着别人,要学着付出。还初步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事实证明,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使孩子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并能轻松愉快地融入社会生活,激起初步的爱社会、爱自然、爱祖国和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因此,《纲要》大力提倡环境教育是非常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发展意义的,我们的幼儿教育不仅要关注那些有目的性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其提供优厚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并协助儿童主动地观察甚或管理周围的环境活动,推动幼儿素质教育。
来源:网络
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看完之后有什么想法呢?
如果你有想说的话~
可以直接给我发消息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即可直接在后台发消息了!!
☟
欢迎在公众号咨询留言与转发
咨询微信:a13716691777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