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会打开朋友圈吗——朋友圈属性背后的传播学原理

发布时间:2025-09-13 02:21

射手座的朋友圈可能会有新朋友加入,拓展社交圈 #生活知识# #星座运势#

你的朋友圈是几天可见?朋友圈总是开了又关,发个朋友圈反复斟酌半小时?

5月,微信PC版上线新功能“ 可以用电脑刷朋友圈 ”,没想到微信团队这么理解打工人

, 那上班摸鱼更方便啦~

作为深度朋友圈困难户,其实更希望出现的一个新功能是 #能够二次编辑朋友圈,目前的“ 一步到位 ”有待改进。毕竟,日常的精致朋友圈总有想改的地方。“ 在朋友圈发个动态思前想后,不断反反复复修改编辑,最后觉得不发或者只发个表情比较好”。

如今,通讯录列表逐渐变长,朋友圈泛化之下我们也开始疲于印象管理。“三天可见”“一个月可见”“半年可见”既是一个重塑自我的机会,也是一种隐匿自己的方式,朋友圈有了一次次重启的机会。

本篇以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作为理论框架,试图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1、朋友圈的舞台上用户是如何进行“自我呈现”?

2、选择归隐朋友圈,是怎样的传播心理?

-

01.

精致朋友圈:

微信里的“表演式社交”

(一)朋友圈聚光灯下,开始你的演出

还记得自己发的第一条朋友圈吗?朋友圈相对于微博是一个更为私密的空间,可以分享日常生活碎片、音乐、链接,发表个人观点,每一条公开发布的朋友圈内容都相当于一个正在上演的戏剧, 发布的内容则呈现着多样化的剧情。

美国著名学者戈夫曼提出的“拟剧论”认为,在社会个体的生活和交往中,人人都是“表演者”,所有的社会身份、角色行为实质上都是表演。“拟剧论”强调参与者在特定场合的特定意图,参与者会以其所特有的方式影响其他参与者的一切活动。

“当我们进入一个社会环境后,我们需要知道其他人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个场景中我们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每个场景即是一个戏剧舞台,幕前人们遵循规则,对自我形象进行有选择的展示。

1、前台与后台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强调, 前台 (front stage)是一种“集体表象”和“自身独立”的事实, 即前台是随着抽象的定型的期望而变得惯常化, 因而具有一种制度化的稳定性。

前台是一个固定的演出空间, 主要由布景、个人外表和举止三个部分组成, 每个人不同的社会角色造就了不同的前台。而“后台 (bake stage)”被定义为这样一个场所:与给定的表演相关联, 在这里的表演所促成的印象, 故意要制造出与前台表演相反的效果,它被认为是“不被观众突然闯入的区域”。

以“前台”“后台”的概念为基础,梅罗维茨定义了场景混合之后在新场景中产生的新行为为“侧台/中区行为”,来解释场景融合后交往行为的折衷风格,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拓展成“前前台—侧台/中区—深后台”的理论框架。

2、朋友圈的印象管理

“拟剧理论”的表演框架中认为,“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展现乐于被人接受的行为,隐藏属于真实自我又不符合他人期望的行为”。

社会个体使用朋友圈进行的“晒图”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表演”,以便形成他人眼中的完美“人设”,其完美“人设”策略背后有着自身合乎逻辑的心理形成机制。

在分享的过程中,人们满足了自己被重视、被认可、被崇拜的需要,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诉求,通过“印象管理”来提高自我认同感。是的,朋友圈里就是那个最完美的自己,满屏的美景、毫无瑕疵的脸庞,还有那有趣而有内涵的灵魂,我们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幸福的千万种姿态以,有颜有才有钱都是朋友圈里的(不,其实是在某红书里,人均月入百万,人均玛莎拉蒂)。

与传统的面对面传播相比,在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中,我们那些难以控制的眼神和微表情都被隐匿在了电脑和手机屏幕前,反而,我们所讲的话、上传的照片,都可以经过精心地包装,总而言之,我们对自己的形象有了更多的掌控力。

但事实上,印象管理是否能真的如你所愿呢?

其实,在社交媒体中,我们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观众,他们集体隐身在我们的朋友圈里,无数个活生生的人,被浓缩成一个数字。因此,我们在社交媒体中,面对的不再是日常生活中那些清晰可辨的观众,而是一种想象的观众(Imagined audience)。

我们的想象,还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认知局限与偏差而遭受挫败。我们难以控制他人的解码方向,也许会与编码背道而驰。最保险的印象管理,大概是真实地做自己。

(二)有选择地自我呈现

1、分组可见呈现多样化的“客我”

谁没分过组呢,当下的朋友圈已然不再是最初那个仅仅是朋友的“圈”了,广告层出不穷,可能还混杂着一定数量你从未见过的网友,我们的生活未必每一部分都希望被不同的群体所知,分组这个功能实在是太重要了。

用户可以通过分组实现理想化管理,在传播之前就将不利于惯常的印象管理、不符合形象期待的信息进行区隔,对部分“观众”组别进行隐藏以免破坏其本身的形象。

微信关系链的无限度扩张使微信已从原本的依附于现实熟络基础之上“强关系”型社交泛化成朋友意义泛滥的“弱关系”型连接社交。有的人仅限于“前台”交流,有的人可以了解“深后台”。在不同的组别演绎不同的自我。

有研究者指出在互联网上的品味表演行为中,人们会注重表达的连贯性(expressive coherence)、进行自我审查,并且格外关注品味表演的效果——恰如其分的品味表演能够加强团体认同(groupidentification)也正是在这样的品位表演中,我们也极其害怕遗漏了分组中的某一个人,而“满盘皆知”。

有研究指出被访者普遍认为分组操作存在至少两个问题:第一,时间和精力成本太大;第二,分组虽然固定,但每条信息希望传达给的对象却是流动的。未必每一次都能完美的“把关”。那就希望我们能够实现“朋友圈自由”,无需在自己的圈里“权衡利弊”。

三、归隐朋友圈:去社会化的传播心理

(一)“仅三天可见”:悄悄地隐匿自己的全貌

“社交过载”最初被社会学界用来描述由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如今朋友圈泛化,多元主体“在场”,信息分享有了无形的禁忌,越来越多人选择“三天可见”。

角色压力通过影响社交媒体倦怠进而导致隐退行为的产生,设置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功能作为一道安全屏障,既是对用户期待自我展现的同时保护自我隐私的满足,又是用户本身自我权利的展现。

谢名家提出社交媒体倦怠的表现有停留时间变短、使用频率减少与使用热度衰退。对比几年前使用朋友圈的你,如今的朋友圈是不是变得更为“谨慎”与“成熟”了呢。小心翼翼地经营着你的朋友圈阵地,也许下一秒它就会成为别人认识你的第一印象。

微信的朋友圈本意是设计和引入一个圈式的社交语境,但当圈里的好友越来越多,且来自不同的小圈层,就会出现语境消解,引发隐私边界模糊和泄露、用户自我意识混乱等问题。

尽管用户不希望自己被审视,但是另一面个人的窥私欲又让朋友圈“视奸”和“考古”成为大多数人都有过的行为。谁还没八卦过喜欢的人的过去呢,恨不得翻遍他/她的朋友圈寻找蛛丝马迹,福尔摩斯从不会错过每一篇内容。

害怕被来意不明的窥探和审视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来自我保护,进而避免被攻击的窘境和被截图评头论足的尴尬。部分受众社交软件发声转移,从大众社交平台转向小众社交平台,他们选择逃离,选择到一个“透气”的平台发声。常在某书看到“不敢在朋友圈发的内容”,“还真是不把网友当外人呢”。

(二)“仅对自己可见”:真实地与自己对话

朋友圈里哪些内容我们会把它们变成“仅自己可见”?什么时候会选择对自己说话?大概是夜深人静时。有研究指出宣泄负面情绪、维护重要社会关系,以及增强自我认同和理解,是发布私密朋友圈的主要原因。

从小时候的日记本,到现在的私密朋友圈。“有时候不想把负面的情绪带给他人,但总是还想找一个出口”。私密朋友圈,大概就是那个较容易选择的出口。“我们选择自己找方式来消化,在宣泄中放松。”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本不会丢的日记本。

设置“仅自己可见”实则也是一种想象的互动( imagined interactions),个人在认知过程中想象与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互动,并通过这种互动间接地在与他人的预期或过去的交流中体验自己想象的互动是有意识的( mindful /mindfulness) 认知活动。

想象的互动也成为个人调节情绪、反思关系、冷静处理的一种手段,使得冲突被化解,浪漫关系得以维系,也是对现实关系的一种补充。人们在自我认同与理解中更爱自己了,也是一种对自我的和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朋友圈里给自己打气,以积极的心理暗示缓解个人的焦虑情绪。

在一次次隐身朋友圈后,再悄悄地“一鸣惊人”。避免了有的朋友圈内容不但没有收到共鸣,反而本意被曲解的结果。

(三)仅聊天:拒绝和他/她社交

微信推出“仅聊天”功能适应社会需要,实现给朋友圈“瘦身”的同时也让用户重拾社交主动权,在添加“新的朋友”时即可做出选择。

添加微信好友如今就像过去存电话号码一样随时发生,亲疏关系不同的好友被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弱关系好友逐渐占据通讯录主体。但事实上,未必每一个好友都是我们希望开展社交活动的主体。

印象管理的负担以及重重社交压力常让人喘不过气来,浅社交之下还存在暴露的个人隐私以及被窥探的可能。“朋友圈里真朋友寥寥无几 。”仅聊天的设计让用户能够更好地在“强关系”的圈层中开展有效社交。

-

02.

反思

朋友圈看似给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可“美颜”修饰的“藏身之所”,但实则在表演式社交的舞台上常“无处藏身”。我们所经营的朋友圈,随时都接受着他人的审视与“考古”。与其反复“把关”承受社交压力,不如主动地“社交卸妆”,真实而轻松地实现“朋友圈自由”,自我呈现的传播过程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人们不会放弃社交媒体,但会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更严格的自我审查和更克制的交往,通过理性思考找到与科技的最佳互动方式。”

Reference

参考资料

-

[1] 陈阳、张睿丽,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 社交媒体想象的互动[J],现代传播,2020年第12期

[2] 洪杰文、段梦蓉,朋友圈泛化下的社交媒体倦怠和网络社交自我[J],现代传播,2020年第2期

[3] 董晨宇、丁依然,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 ——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J],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1期

[4] 褚金勇、陈楠,自由与禁忌:朋友圈社交传播中大学生自我呈现研究[J],东南传播,2020年第12期

[5]吕晟,新媒体环境下“拟剧理论”的新发展 ——以微信“朋友圈表演”为例

担心暑期学不好、跟不上的同学,可以再康康瓦洛佳二期全程班昂。基础、热点、答题、笔记一条龙服务,不管你考的学校怎么变,我们都有信心帮你做好规划,顺利应对变局。

现在报名,

还能获得班主任的一对一复习规划指导!

具体详情戳图片了解

了解哦~

-end-

南京驾车行凶案:犯罪新闻“狗血化”,可以休矣!

网易云:你是什么色?你就是好色!

翟天临深夜反击了!我再教教“翟博士”用知网

|瓦洛佳新传全程班| 中传全程班 |实务全程班|

| 不正经新传人物志 | 论文解析 |

| 院校分析 | 论文计划| 真题大解析 |

| 热点解读| 经验贴| 新传考研要点解析 |

| 生活中的传播学|新传考研er最关心的365个问题|

理论结合生活,用传播学看世界。

-

编辑:瓦叔 团子

撰文:晟一一

图片:网络

排版:饼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你还会打开朋友圈吗——朋友圈属性背后的传播学原理 https://klqsh.com/news/view/237377

相关内容

你的朋友圈还在营业吗?
以打卡来标记生活 朋友圈流行花式打卡你咋看
朋友圈图片设计
你的朋友圈,需要”断舍离“吗?
开心简短的朋友圈文案
发个开心的朋友圈.docx
你的朋友圈,需要“断舍离”吗?
朋友圈发什么,朋友圈分享快乐和感动!
打个螺丝“打穿”朋友圈,小游戏流量正悄悄重构
“朋友圈”里的“社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