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瓷胎竹编非遗传承人史晓磊的匠心与创新————“非遗何以再青春”系列报道之七
参与历史遗址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文化生活# #历史文化探寻#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细雨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重新请求视频信息...
视频ID
VID
r1448205dj4
播放流水
Flowid
ff666452b2d5ba147e0b9b4df94adaaa
播放内核
Kernel
mp4/origin (1.33.5)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r:3/1 br:0.000-0.000 t:0.00 pg:1 s:ed->ie->lt->ed->ie
当竹编技艺遇见淄博陶瓷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魅力?瓷胎竹编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之一,它以瓷器为胎,竹丝手工编织而成。由于制作过程难度高,产量极少,一度仅为皇室贡品。2008年,该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史晓磊是一名“85后”手艺人,2006年考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后开始接触瓷胎竹编相关的知识。2016年,他怀揣对瓷胎竹编技艺的深厚兴趣先后去往浙江、四川、贵州、湖南等地考察,2018年师从朱勇文先生,正式学习并传承瓷胎竹编技艺。同年,其作品被南通大学收藏,并在次年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奖银奖。
为何青睐“瓷胎竹编”这一相对小众的非遗项目?“‘瓷胎竹编’巧妙地将南方精细的竹编工艺与北方精美的瓷器结合。陶瓷作为淄博文化灵魂‘三件套’之一,更是为作品注入了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史晓磊告诉记者,优质的瓷胎是作品精美和艺术性的基础和关键,周村区作为高品质白瓷的主要产地,为瓷胎竹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淄博有许多技艺高超的陶瓷匠人和大师级人物,我们通过与其深度合作,在瓷器的器形、釉色和风格上进行创新融合,推出了别具一格的联名产品系列。”史晓磊说。
“竹丝制作最为复杂,须经十多道工序将竹子转化为细竹丝,然后再进行编织。”自2018年涉足瓷胎竹编,史晓磊深感技艺之艰深。他坦言,技术提升过程中的孤独与苦痛尤为考验人,尤其在初学阶段,要达到作品的高标准绝非易事。
面对瓷胎竹编技艺的高要求,史晓磊坚持不懈。在没有市场导向和外界支持的情况下,他凭借对艺术的热爱和坚持,孤独地与失败作斗争,逐步提升技艺。“我选择了把结果交给时间,不断给自己耐心。坚持一件一件地完成作品,持之以恒,逐渐享受起了这个看似煎熬却充满意义的过程。”正是这样的坚持,让史晓磊最终磨砺出了属于自己的技艺。
2023年,淄博因烧烤火爆出圈,以“陶瓷、琉璃、丝绸”构成的文创“三件套”更是成为顶流,瓷胎竹编随之受到广泛关注。借助推广机遇,瓷胎竹编在各大展会、博物馆的展示日益增多,赢得更多人喜爱。同年,史晓磊乘势将瓷胎竹编申报为区级非遗,为其传承和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谈及未来如何更好地推广非遗时,史晓磊提出,推广非遗需结合‘高端’与‘低端’策略。前者意味着追求技法极致,展现非遗技法的精妙;后者则要简化技法,让大众体验到制作的乐趣。同时,物以用为美。推出实用且符合现代审美的瓷胎竹编产品,使非遗融入日常生活,从而深入人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文化中国行|瓷胎竹编非遗传承人史晓磊的匠心与创新————“非遗何以再青春”系列报道之七 https://klqsh.com/news/view/239021
相关内容
【他山之石】中国非遗之竹编:指尖上的文化中国众多传统手工艺的匠心传承与创新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手工艺
南充:非遗不“遗” 在保护传承中续写新篇
南充:非遗不遗 在保护传承中续写新篇
在中国,爱上非遗文化
大国工匠刘更生:于榫卯间创新传承非遗技艺
影视创作助力非遗国际传播
非遗文化体验日:传统技艺的创新传承之旅
非遗+文旅:探索非遗民俗之美,开启文化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