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得到充分发育,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确立,社会化过程初步实现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构成了大学生活的基本内容。有关大学生的心理调查表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存在较为严重的交往问题,不仅影响了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伤人、自杀等极端事件的发生。因而,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压力的相关研究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压力源分析
(一)个体自身因素压力源分析
1、个性因素带来人际交往困扰。大学阶段,学生开始关注有关“我”的一系列问题,并极为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在渴望开放自我、与他人建立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开始发现自身个性因素存在的不足,从而出现逃避交往、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同时,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呈现两极性特征,容易由于意气用事导致人际交往冲突,而大学生对此类挫折的应对心理还不够成熟,难免会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心理压力。
2、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导致社交恐惧。中学时代,人际交往通常由于时间、空间等有利因素而自然进行。进入大学,受到交往范围扩大、交往空间不确定等因素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遇到考验,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敢交往或不会交往的问题。在同学相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由于交往能力欠缺而导致交往破裂的情况,甚至产生社交恐惧,从而产生人际交往压力。
3、人际交往观念偏差导致人际期望过高。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涉世未深的他们受到书籍、影视剧等媒体的影响,人际交往观念容易出现偏差。他们大多认为“友谊”是纯洁无杂质的,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不如自己所想则深感失望。在这样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存在较高的期望。而在真实的校园生活中,人际交往呈现多样化,不同的交往形式、交往深度都在挑战着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过高的期望带来的失望使很多学生表现出对人际交往消极、悲观的态度,从而产生人际压力。
(二)人际交往环境压力源分析
1、寝室环境内人际交往问题多发。寝室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对交往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室友间由于受到生源地、个性特质、生活习惯等差异的影响,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和摩擦,导致寝室内人际交往问题多发。不良的寝室氛围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从而产生紧张、焦虑等人际交往不良的现象。
2、社会比较带来心理偏差。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除了关注自己的表现,还特别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善于和他人进行社会比较。随着网络、微信等通讯手段的兴起,人们更容易了解到他人的状态,从而使社会比较随时发生。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这种比较能够带来激励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使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嫉妒等心理偏差,从而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产生交往压力。
3、网络的普及给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带来冲击。网络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以电脑、手机为载体的网络交往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占有较大比例。网络交往具有便捷、平等、隐蔽性强、对人际交往能力要求较弱等特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的较大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表现出对现实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网络交往缺乏责任感,容易导致信任危机,影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降低大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策略分析
(一)个人应对策略
1、调整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进入大学后,随着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大学生要及时调整自己对人际交往的认知,通过主动的交往实践了解到人际交往的不同层次及其相应标准,提升交往的包容性、灵活性。同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适当的放弃自我关注,选择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态度和行为,避免人际冲突,减轻交往压力。
2、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应对。人际交往能力与技巧提升尤为重要。大学生要在了解自身特征的同时,有意识地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并学会利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使人际交往更为顺利,事半功倍。
3、悦纳自己,避免过度攀比。正确的认识自我,是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自我认知偏差,常常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强自我了解,学会接受自身不足,与他人进行合理比较、不对他人评价过于敏感,成为了大学生自信、平等交往的基础。
4、提升个人魅力。人际魅力可以增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吸引力。要提升个人人际魅力,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并努力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这些因素可以帮助大学生得到他人的尊重、钦佩,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
(5)寻求专业帮助。当大学生面临人际交往困境、承受人际压力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是解决问题的便捷途径。通过专业的心理分析、咨询,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交往压力的根源、学会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从而减轻压力。
(二)学校应对策略
1、做好学生心理动态监控,健全压力测评机制。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压力,学校应逐渐健全大学生压力测评机制,定期针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开展人际压力测评,结合测评结果,开展人际交往课程培训;健全心理咨询工作机制,及时对压力程度较高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人际环境。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除了要重视个体的内在力量,还要注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丰富的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交往氛围,提供更多的交往空间,使学生受到健康、积极的校园精神的影响,积极主动开展人际交往,构建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