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追求幸福越焦虑?幸福目标的短期红利与长期陷阱· Psychological Science

发布时间:2025-09-14 08:02

目标设定与实现:明确并追求个人幸福目标 #生活技巧# #心理调节技巧# #幸福心理学关键词#

来源 Psychological Science

你是否曾在深夜刷到 “追求幸福的 100 种方法”,或是被 “人生必须幸福” 的鸡汤文案击中?当代人对 “幸福” 的追求早已成为一种集体焦虑 —— 我们买课程、做计划、甚至给自己定下 “每天必须开心” 的 KPI。但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把 “幸福” 捧上神坛时,它真的会让我们更快乐吗?

最近,京都大学发表于 Psychological Science 上的一项针对 8331 名荷兰成年人的五年追踪研究揭开了这个问题的复杂真相:重视幸福确实能带来即时的心理愉悦,但过度追求可能在长期埋下情绪隐患。 这项研究用大数据告诉我们:幸福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需要智慧经营的动态平衡。

尽管幸福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生活目标,但直觉上 “重视幸福会提升幸福感” 的假设与过往研究结论存在矛盾 —— 部分研究指出,对幸福的过度追求可能因压力和期待落差产生反效果(Gruber et al., 2011; Mauss et al., 2011),且现有研究多基于横截面设计,样本量较小,缺乏对长期因果关系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纵向数据,分析重视幸福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PA)和消极情绪(NA)的即时影响与滞后效应,并探索大五人格特质对上述关系的潜在调节作用,以填补长期因果机制与个体差异视角的研究空白。

一、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数据:荷兰 longitudinal Internet Studie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LISS)面板数据,涵盖 2019-2023 年共 5 波年度调查。

• 样本:

o 初始样本为荷兰成年人群,排除数据缺失者后,最终纳入 8,331 人(46% 男性,54% 女性,0.1% 其他性别;基线年龄均值 49.26 岁,标准差 19.11)。

o 教育程度:61% 无大学学历,39% 有大学学历,0.4% 未报告。

2. 变量测量

• 核心变量:

o 重视幸福(Valuing Happiness):单一题项 “幸福作为生活指导原则的重要性”(1 = 极不重要,7 = 极重要),各年度间相关系数为 0.48-0.55。

o 幸福感(Well-Being):

(1)生活满意度:5 条目量表(Diener, 1985),如 “我对生活满意”,内部信度 α=0.90-0.91。

(2)积极情绪(PA):PANAS 量表 10 条目(如 “感兴趣”),α=0.88-0.89。

(3)消极情绪(NA):PANAS 量表 10 条目(如 “痛苦”),α=0.93-0.94。

o 协变量:大五人格(Goldberg, 1992),包括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各维度信度 α=0.76-0.90。

3. 统计模型

• 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RI-CLPMs):

o 分离个体间差异(随机截距相关)与个体内动态关系(同期相关与滞后效应),用于检验 “重视幸福” 与 “幸福感” 的因果方向。

o 模型拟合指标:RMSEA≤0.06、CFI≥0.95、SRMR≤0.08 为良好拟合。

• 固定效应模型:

o 控制个体特质,检验 “重视幸福” 对 “幸福感” 的即时(同期)影响(如当年内的效应)。

• 多组分析:

o 检验性别、年龄组(<40 岁、40-59 岁、≥60 岁)、大五人格(三分位数分组)对滞后效应的调节作用。

二、研究结果

1. 描述性统计

2. 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RI-CLPMs)

个体间差异与滞后效应

• 个体间差异:重视幸福较高者,长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更高,消极情绪更少(均 p<0.001)。

• 滞后效应:

o 重视幸福的增加未显著预测 1 年后的生活满意度变化(β=0.012, p=0.210)。

o 重视幸福的增加显著预测 1 年后积极情绪上升(β=0.039, p<0.001),但也伴随消极情绪轻微上升(β=0.023, p=0.022),呈现 “双向情绪效应”。

• 同期相关:重视幸福与当年内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呈正向即时关联,与消极情绪呈负向即时关联(均 p<0.001)。

3. 固定效应模型(即时效应)

生活满意度:重视幸福每增加 1 分,当年生活满意度提升 0.05 分(95% CI=[0.04, 0.06], p<0.001)。

• 积极情绪:重视幸福每增加 1 分,当年积极情绪提升 0.09 分(95% CI=[0.08, 0.10], p<0.001)。

• 消极情绪:重视幸福每增加 1 分,当年消极情绪减少 0.05 分(95% CI=[-0.06, -0.04], p<0.001)。

4. 调节效应检验

• 性别、年龄、大五人格:均未显著调节重视幸福与幸福感的滞后效应(ΔAIC≤7,ΔBIC<0,无模型拟合差异)。

• 示例:高神经质组与低神经质组的滞后效应无显著差异(图 1 显示各亚组系数均接近总体水平)。

研究发现,重视幸福对幸福感的影响呈现即时收益与长期不确定性: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及同期分析可见,其与当下更高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负相关,但1年后生活满意度未因重视程度提升而显著改变,情绪影响呈“双刃剑”效应(同时增加积极与消极情绪)。个体间差异显示,习惯性重视幸福者整体幸福感更高,但个体内短期提升重视程度效果有限,提示长期幸福感可能依赖稳定人格特质或社交参与等持续策略,纵向模型亦分离了“特质性”与“状态性”重视幸福的不同影响。

进一步分析表明,即时效应或源于优先选择积极活动,长期效果局限则与追求方式有效性不足或目标监控压力(如失望)相关,这修正了过往混淆“重视幸福”与“幸福焦虑”的负面结论,指出消极效应更多与过度担忧目标相关。理论上补充了动态影响证据,实践中提示需结合有效策略(如社会参与)避免过度执念。研究局限在于样本文化局限性(荷兰成年人)及未区分“渴望幸福”与“担忧幸福”维度,未来可探讨文化调节作用并细化幸福价值观结构。

幸福不是目的地,而是与生活相处的能力。

• 接纳 “不完美的幸福”:允许自己偶尔低落,不将 “情绪起伏” 等同于 “失败的人生”,反而能减少因过度监控幸福而产生的焦虑。

• 用行动替代执念:与其反复追问 “我幸福吗”,不如投入具体的生活场景 —— 陪家人吃顿饭、专注完成一项工作、甚至只是散步时观察一朵花的开放。这些 “非功利性” 的体验,往往能带来更真实的情绪滋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越追求幸福越焦虑?幸福目标的短期红利与长期陷阱· Psychological Science https://klqsh.com/news/view/241273

相关内容

越追求幸福越焦虑?幸福目标的短期红利与长期陷阱· Psychological Science
人是如何陷入即时快乐的陷阱,以及如何追求长期、高层级的快乐
你的社交圈正在悄悄降低你的幸福感? · Psychological Science
快乐是最终目标吗?关于幸福真相的哲学之旅
泰勒·本·沙哈尔:明确目标,追求幸福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不是“享有幸福的权利”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区别与联系,社会心理学论文
生活和朋友:越简单,越幸福!
14本缓解焦虑的书,放下焦虑,从生活中寻找幸福感
心流:通向幸福与成长的桥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