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艺术家陈佩斯独创的“喜剧篆书”,个性十足,就是有点看不懂

发布时间:2025-09-14 19:47

了解不同篆体的特点,有助于创作个性化的印章。 #生活技巧# #书法篆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春晚,有一对“黄金搭档”,他们的小品包袱多、笑料多,内涵也非常丰富,远非如今的小品可比,这两位就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相比于朱,陈佩斯在戏剧、电影、话剧等领域的成就要更大一些。

陈佩斯1954年2月12日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一演艺世家,其父陈强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参演《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陈佩斯子承父业,1973年初报考八一电影厂,随后通过考试被录取。1979年凭借《瞧这一家子》出名,之后的春晚更让他全国知名。

1999年陈佩斯退出春晚,开始将重心转移到戏剧上,同时他与妻子在北京郊区延庆县井庄镇西三岔的深山承包了万亩荒地,种起了石榴,过上“归隐田园”的生活。闲暇之余,陈佩斯最喜欢做的就是写书法。

他在书法上也是颇有巧思,不甘心拘泥于古人,他的“喜剧篆书”可谓风格独特、别具一格。陈佩斯的篆书强调圆笔、粗细变化和墨趣,呈现鲜明的去专业化特征,核心在于摒弃清代碑学对篆书藏头护尾、婉而通的严格规范,转而强调书写的自然性:

横画多取平势,起收笔少见刻意的藏锋回护,而是直接切入纸面,类似甲骨文的刀笔意趣。这种处理使线条保留了硬笔书写的爽利感,虽为篆书结构,却以匀速行笔完成,中段略现提按变化,打破传统篆书等粗匀整的刻板印象。

其篆书行笔速度较快,偶见枯笔飞白,将喜剧表演中的即兴感转化为笔墨语言,以连续的曲线快速带过,线条边缘因速度产生的毛糙感,反而强化了书写的现场感。在保留篆书基本架构的前提下,强化汉字的图像性。竖画略作弯曲,左右撇捺夸张为张开的枝桠,使文字兼具符号性与视觉联想。

疏密关系的非常规处理,赋予字形更强的张力感。偶尔将现代简体字的结构融入篆书,写法参照楷书笔意,虽不符合传统篆法,却体现了对汉字演变的理解。

作为面向大众的艺术家,其篆书避免过度专业化的晦涩感,趣味性高于规范性。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他坦言“书法对我来说是好玩的事”,甚至有些笔画带有漫画感的处理,虽不合原则,却彰显了以趣破法的创作观。

学院派书家指出其篆法不精、时有讹误,反映出非科班出身的局限;但部分学者认可其打破篆书神圣化,为篆书创作提供了生活化的新思路,类似丰子恺漫画书法,不故作高深的姿态,而是以通俗化、趣味化的方式,展现对汉字之美的真诚热爱。

您认为陈佩斯的书法怎么样,欢迎评论区留言!

网址:这是艺术家陈佩斯独创的“喜剧篆书”,个性十足,就是有点看不懂 https://klqsh.com/news/view/241979

相关内容

是喜剧更是悲剧:我来评论陈佩斯电影《戏台》
《戏台》:陈佩斯喜剧电影归来!
《戏台》9.6分神话:是陈佩斯的面子,还是喜剧的里子?
不看陈佩斯的《戏台》, 你无法理解什么是精致喜剧, 这才是真正的幽默!
陈佩斯喜剧电影盘点8部
七旬陈佩斯,《戏台》上下依旧真跪真爬,为艺术死磕
看陈佩斯《戏台》,才懂何为“风骨犹存”
陈佩斯喜剧艺术代代传承,新片《戏台》成00后童年记忆纽带
《戏台》路演欢笑不断,陈佩斯藏了十年的喜剧秘籍终于抖出来了
北京喜剧节开心角色成热点 陈佩斯曾落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