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曲中来 回凄美中去 《风雪夜归人》更民族更当代

发布时间:2025-04-27 12:16

清真菜是回族人民的特色烹饪,源于明代回族聚居地 #生活技巧# #饮食烹饪技巧# #中餐烹饪历史#

脱胎于一首诗、承载着东方韵,诞生于80年前的《风雪夜归人》,从戏剧家吴祖光先生一落笔,便带着诗境数次搬上舞台。4月25日,《风雪夜归人》作为北京人艺“经典保留剧目恢复计划”的开篇之作,更带着今年剧院首部新排大戏的期待,登台首都剧场。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引得吴祖光通过这首诗的苍茫意境,刻画了一对“同病相怜”之人对爱与尊严的觉醒与追寻。全剧讲述了在风雨飘摇的大时代背景下,围绕名伶魏莲生及其周围人物的悲欢离合,从红极一时的繁华到最终落寞的命运,以及与官僚苏弘基的姨太太玉春之间的爱情故事,最终凄美收场。

剧本创作于1942年,北京人艺则于1957年首演。当年,夏淳、张瞳、杨薇、童弟、舒绣文等导演、表演艺术家共同创造了首版舞台经典。时隔68年,这部承载着历史积淀的经典之作焕新归来,以富含东方意蕴的新中式舞台表达,践行了经典只有不断重排才能永恒。

因为北方昆曲剧院青年武生刘恒的加入,这版《风雪夜归人》也自然融入了昆曲美学,“剧本语言本身富有诗意,又有戏曲故事的背景,因此我们尝试将昆曲的雅致悠远融入话剧表演,特别设计了融合戏曲身段的形体动作,让演员通过唱念做舞的戏曲技法,更生动地外化人物内心。”导演闫锐阐释道。

特邀出演魏莲生的刘恒依托自己熟悉的戏曲程式化表演,又借助戏剧依靠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方式,巧妙调和两种表演形式,举手投足间既有话剧的生活质感,又暗藏戏曲的诗意韵律,而饰演玉春的陆璐本来就有舞蹈功底,此次更是用自己擅长的形体收放角色情感。尾声处,借由二人形体功底呈现的唯美双人舞更成为全剧的点睛之笔。在陆璐看来,“舞蹈是情感的放大,而戏曲则是收敛”,融入昆曲身段后,玉春呈现出东方女性特有的婀娜婉约之美。

饰演苏弘基的李洪涛此次与梁丹妮一道在剧组为青年演员跨刀,李洪涛首次在舞台展现了戏曲唱腔,梁丹妮则打破马大婶“悲惨邋遢”的固有形象,以干净利落的造型让观众看见底层人物的生命亮色……百年前时代众生相也通过梁国栋、刘宸、李劲峰、李金涛等人的诠释被勾勒出来。

被帷幕和幔帐装点的舞台从中国传统戏曲中汲取灵感,不同于戏曲的“守旧”,层层垂落的纱幔铺陈出轻盈、空灵、干净的意象,舞台道具几乎就是“一桌二椅”,适时点缀倒悬的枯树虬枝、简约的中式围栏、典雅的月亮门等,组成了院落、戏台和书房等场景,兑现了导演闫锐在建组之初便阐述的“东方诗境美”。

如果说凄美是这出戏的主基调,那么底蕴与传承则是北京人艺复排《风雪夜归人》的初心,在闫锐看来,经典剧目是剧院的底蕴,排演经典对导演而言是修内功,“只有不断重排,经典剧本才能和观众同呼吸,而融入民族特色的排演方法,也增添了这个剧目与当代对话的可能性。”

据悉,该剧将演出至5月11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

编辑/刘忠禹

网址:从戏曲中来 回凄美中去 《风雪夜归人》更民族更当代 https://klqsh.com/news/view/24219

相关内容

乐见传统戏曲迎来更多“追戏人”
传统与潮流的交响:民族音乐在融合中焕新
论调风弄月,曹雪芹与兰陵笑笑生,谁更懂女人
综艺节目里看大戏:戏曲传播新路径
史依弘:“当代京剧演员要会得更多”
《唐诡》《无忧渡》热播、《慕胥辞》《子夜归》待发,中式恐怖“带飞”古偶
哭戏一条过!这凄美的破碎感真是太绝了! 林更新 与凤行
在非遗正当潮中,属于中国人的年味又回来了
中国春节申遗只允许200个单词介绍
原创怪才诗人大雪纷飞中写此诗,从开篇惊艳到结尾,当真是高手在民间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