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脱口秀中谈到的女性困境?
看看脱口秀节目,学习如何用语言逗乐他人。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轻松幽默的生活方式# #轻松幽默的心得#
刚看完今年脱口秀大会重播,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聊。先说结论脱口秀谈女性困境有其积极意义,但过度同质化、技巧不足、流量导向正在让这条“发声捷径”变成新的表达困境。
脱口秀为女性提供了公共表达的出口,以往羞于启齿的议题(月经、家暴、容貌焦虑、职场歧视)得以公开讨论。如房主任用段子解构家暴创伤,小帕将原生家庭破碎转化为荒诞表演,本质上是通过幽默重构叙事权,让“隐形困境”被看见。
当演员用“批斗式吐槽”直指现实痛点(如“男的没一个好东西”),虽引发争议,却也倒逼观众思考性别权力结构。有观众坦言:“笑着笑着就哭了,因为我妈就是这样忍了一辈子”。这种共情效应超越喜剧本身,近乎社会议题的行为艺术。
传统喜剧多由男性主导叙事,女演员涌入带来了新题材。“她们还原了女性荒诞的出生、求学、婚姻链条,让‘第二性体验’进入主流视野”。
今年两档脱口秀节目里,女选手扎堆讲卫生巾自由、职场性别歧视、原生家庭伤害,文本相似度极高。有观众吐槽:“打开综艺找乐子,结果连看三场诉苦大会,尬得脚趾抠地”。当“苦难人设”沦为标配,真实困境反而被消解为套路化符号。
女性困境本身沉重,需高超技巧平衡幽默与深刻。参考小奇处理中专题材:用《中专放学》诗歌柔化苦难,而非直接控诉。但多数演员陷入两种极端
愤怒煽动型输出情绪大于解构荒诞(例:锐锐讲校园暴力冷场出局) 自我感动型堆砌苦情细节却无笑点(例:王小利段子被评“海选淘汰水平”)
部分演员为博流量刻意制造性别冲突。如将个体遭遇升华为“男性原罪”,甚至虚构悲惨经历(房主任被曝编造家暴经历)。这不仅背离脱口秀的讽刺本质,更让真正需要关注的群体反遭污名化。
综艺需要爆点,流量偏爱冲突。当“女性主义”成为商业标签,资本自然推动演员扎堆创作此类内容。数据显示:2024年脱口秀观众中女性占比超男性23%,市场倒逼内容向性别议题倾斜,形成“女演员吸粉—平台推流—更多女演员效仿”的闭环。
年轻女性追捧“困境段子”,而普通观众只想轻松解压。某研究尖锐指出:“当脱口秀从‘争取所有人’变成‘只服务特定群体’,它的公共性就已死亡”。这解释了为何杨笠“普信男”梗引爆舆论冒犯艺术一旦失去普适性,必然遭遇反弹。
舞台上“全员困境”的夸张叙事,与现实多数女性的生活体验存在割裂。有论文批评:“部分演员将封建糟粕个案放大为系统性压迫,忽略了中国女性地位的实际提升”。当脱口秀变成中产焦虑的传声筒,普通女工、农村妇女的困境反而无人提及。
参考小帕把酗酒父亲塑造成“西北战狼”的反讽,或鸟鸟用社恐人设调侃外貌焦虑——悲剧内核+荒诞包装才是高级烹饪。
女性困境本与阶级、地域、代际交织。为何不讲流水线女工?不讲留守母亲?如某观众呼吁:“所有人都有困境,不是谁声音大谁先解脱”。
脱口秀的本质是冒犯的艺术,但冒犯应有智慧边界。可学张骏吐槽“破碎男”聚焦某类人而非全体男性,或学赵晓卉用职场段子引发跨性别共鸣
毕竟打工人的痛,男女都一样。
女性困境值得讨论,但脱口秀不是妇联信箱。当每个演员都举着扩音器呐喊,真正失声的人反而被噪音淹没。 与其在捷径上堵成死局,不如回归喜剧初心:先把人逗笑,再让人思考。
举报/反馈
网址:如何看待脱口秀中谈到的女性困境? https://klqsh.com/news/view/243701
相关内容
脱口秀的“双标困境”:当女性话题成为不可触碰的雷区井喷的女性脱口秀,你被戳中没?
脱友2决赛热议女性困境公厕预制菜等社会议题
微观察:井喷的女性脱口秀,为何能戳中你的心?
脱口秀节目为何越来越受欢迎?如何看待脱口秀对相声的冲击?
解码2024脱口秀:新人、女性、脱评人
解码2024脱口秀:新人、女性、“脱评人”
脱口秀的女性议题,已经被讲得太多了吗?
“中国式脱口秀”缘何如此火爆
脱口秀:线上火爆与线下困境的两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