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内在世界的狭隘是幸福的秘诀

发布时间:2025-09-16 01:42

学会感恩能增加幸福感,是幸福秘诀之一 #生活乐趣# #心理健康乐趣# #幸福秘诀#

罗素的《幸福之路》,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的《自传》,儒家的经典《大学》这三本书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件事:获得幸福,不能光关注自我。

比如,在《幸福之路》的开篇,罗素分享了他自己的人生危机:“五岁时我曾想,如果我的寿命是七十岁,那现在才仅仅熬过了全程的十四分之一,前路漫漫,无聊烦闷,难以将息。青春期时,憎恶人生的我常常徘徊在自杀边缘。”(《幸福之路》第一章)在小时候,他认为生活不值得一过,恨不得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和密尔很类似,密尔在二十岁那年也经历了一次人生危机,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追求的一切,即使实现了都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满足,这导致他陷入沉重的抑郁,直到多年之后,才靠艺术慢慢康复过来。在读这些书的时候,我既感觉到了一种并不孤单的宽慰,也产生了想要了解他们如何度过人生危机的渴望。让我有些惊讶的是,罗素和密尔给出的答案几乎一模一样。密尔说:“那些快乐的人得到快乐,是因为他们把精力放在其他事物之上,而非自己的快乐本身:他人的快乐、人类的进步、甚至是某种艺术或追求,只是不把追求作为手段,而是目的本身。”(《自传》第五章)而罗素说:“(使我变得幸福的原因是)我不再过度专注于自我。我学会了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到外部事物上:世界局势,各种学科知识,我喜欢的人。”(《幸福之路》第一章)替大家总结一下,追求幸福就需要把注意力从自我放到外在上,把目光放在他者之上,幸福顺道而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很新的视角,它很震撼我,因为它突然让我意识到,尽管社会经常告诉我们要追求幸福,但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具体的方法,我第一次看到如此明确地告诉你应该如何追求幸福的答案。

其实这么说可能听起来很矛盾,幸福说到底还是一个私人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关注自我呢,如果不先问这个问题再去读《幸福之路》的话,很有可能会觉得里面都是正确的废话。罗素这本书总结起来就是在告诉你,你不能过分地自我沉湎,但什么是自我沉湎呢?比方说过度地反省,比方超强的竞争意识,或者说怀才不遇的怨天尤人。想想看你有没有经历过这些感受,再想想这些感受最为强烈的时候你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福的。其实仔细想想,很多伟大的思想都告诉过你不要沉浸在这样的感受之中,但能想通这一点是为什么的人却很少,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想通过这个道理,甚至是非常有权有势的人,然后在迷茫和焦虑里面度过了一生。所以我们再问一下这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自我沉湎是反自我的?说自我沉湎是反自我的,是因为它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人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讲,这并没有什么错,就好像一个人即使一辈子相信地心说,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样,但它总有出错的时候,尤其是当涉及到了他人的时候。本质上讲,自我沉湎就好像一幅画里的一根线条想要占据整个画框一样,不是不可能的,但它是违背自然的和谐的。罗素告诉我们的幸福观,说白了,就是要意识到自己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自己是不能脱离世界的。

我们再稍微往深一步讲,本质上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世界分成两种:内在世界(world of interiors)和自然世界(world of nature),前者是由概念感受构成的,后者是由事实法则构成的,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前者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喜怒哀乐思维想法,这些都属于内在世界,而社会关系客观规律,这些属于自然世界。大部分人对于幸福人生的误解,是认为它是一个纯粹内在世界的问题,问题就出在这,因为幸福也是一个自然世界的问题。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幸福感其实本质上来自于自我和环境和谐的互动。要真正获得幸福,需要把视线从自身移走,把视野放大,放到社群里、社会里、世界里,要把自己看成是更大世界的一部分,一个微不足道的原子。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重要,因为每一个原子都有自己的尊严,但没一个原子都应该认识到,别人也是同等有价值的,自己的价值应当来自于和他人、和世界的良好互动,而不是征服他人、统御外物,妄图膨胀成整个宇宙。你很重要,但你并不特殊。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几乎所有的不幸福,都来自唯我论的妄想。

之所以很难意识到这一点,一部分也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构建了一种虚伪的个人主义,我们的内在世界容易被虚假的、建构的概念操纵,别人告诉你,追求幸福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而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这等同于买一个不必要的商品,或者有人可能会认为,幸福是找一个好看多金的伴侣,赚更多的钱,送孩子上一所名校,把幸福等同于拥有,是我们人生在世最大的幻觉。我觉得这是一种西方理性主义的错觉,它把人的主体性根植在了内在世界,然后试图用内在世界统一自然世界。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我们要放大自己的眼光,我们用宇宙的角度来看一切,然后你会意识到,人还有另一种本质是追求和谐,美就是和谐。不是说你不应该追求赚钱或者追求上一所好的学校,而是说你应该在追求这些目的之前看到它们的意义,而不是把它们当成超越他人凸显自我的手段。所以追求幸福是超越狭隘、闭塞,是去理解自然、理解世界,然后称为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看《幸福之路》的目录,我们会看到罗素关注的所有不幸福的来源:厌世、竞争、嫉妒、受害妄想等等都来自于内在世界。翻译过来,它们都是把内在的不安全感投射到了外界,然后产生了世界辜负了我的不满,本质上这是一种虚妄。

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理解罗素的一些看起来有一点“正确的废话”的建议,比如说罗素给焦虑的药方是这个样子的:“理智的人只在有目标的时候才会反复思考他的困难,其他时间里他会关注其他事,而在夜里他什么都不想。”(《幸福之路》第五章)当然了,只要你不想让你焦虑的事,你就不会焦虑,问题在于,这怎么可能呢?答案是,只有当你意识到自己是更大的母体的一部分的时候,才会有可能。“自然世界有自己的法则,一切都有恰当的时间,我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不要庸人自扰。”只有这样想,你才能够超越焦虑。罗素说,他曾经有很强的公众演讲焦虑,而克服这种焦虑也是出于一种同样的角度,他说“久而久之,我意识到,我讲得好与不好都没那么重要,地球照样转,太阳照样东升西落……我们的行为并不像我们自己以为的那么重要,我们的成功和失败说到底也没什么了不得的。”(《幸福之路》第五章)这不是自轻自贱,这是一种把自己归于自然的视角,用老子的话来讲“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荣我们都知道,但为什么要守其辱呢?因为自然就是这样的,自然有高有低,有阴有缺,只想要荣,不想要辱,是一种来自于内在世界的虚妄。几何学里有一种形状叫分形(fractals),也就是说一种形状你无限放大它仍然可以看到同样的形状,我们对它进行一种人文的解读,这就是和自然合为一体,是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理想生存状态。所以说一个敬畏自然的人,是不可能被摧毁的,他知道自己经历的一切,不过是世界运转的一部分而已,连我们体内的原子都不属于我们,它们来自于太阳的内核和宇宙的星尘,经过了数十亿年的随机游走和组合,它们获得了暂时的、短短几十年的秩序,但它们终将回到自然,也许会在某一时刻变成另一个人的一部分,也许会在某个时刻进入大海,甚至登上遥远的行星,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可摧毁的尊严吗?我难道不应该为自己参与了这场伟大的变革而愉快吗?这是我能想到的最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罗素的态度、密尔的态度、老子的态度,所有认真思考过人生的人答案都是相似的,而范仲淹的下一句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什么做一个仁人就要“忧”呢,仁人就不能有快乐了吗?这里的“忧”其实指的是一种关心,这句话很好地揭示了一个关注自然世界的人的状态,不管自己身居何处,看到的永远是更大的体系,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对于宏大的周遭事物的关注和追求。说白了,“士”的责任就是超越自己的得失,去完善自己所处的体系,再获得和谐,所以这里后来的“乐”并不因为晚到而会有任何的消减,它其实是一种终极的幸福。 参考:b站up我是黄鸭兄

网址:超越内在世界的狭隘是幸福的秘诀 https://klqsh.com/news/view/244784

相关内容

参考文苑|幸福的秘诀是帮助他人
男女婚姻幸福的秘诀是什么,夫妻幸福的五个秘诀
[幸福的秘诀]幸福三诀
邓超和孙俪的幸福秘诀是什么?
追寻幸福: 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是我狭隘了,国色芳华总是出其不意!
什么样的婚姻是幸福的 婚姻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幸福的秘诀都是一样的
幸福的秘诀是什么呢
幸福的秘诀,其实就是面对自己简单的内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