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沟通的工具,哲学也是。”在日前于上海久事美术馆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10)颁奖仪式上,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席主席亨利·梅里克·休斯如是说道。

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评论承载着更为重要的使命,成为大众理解艺术生发的共同语言。而在国际艺术评论奖举办的十年间,共收获2618篇稿件,组委会和评审团也在不断探讨艺术评论的标准问题,涉及写作风格的明晰、展览在时间和地理上的语境化处理、作者立场的明确性及其与观点的相关性。
据悉,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共收到中、英文稿件344篇。稿件作者来自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英国、美国和德国位居投稿量前列。在148篇中文稿件中,所评展览超过50%发生在上海与北京。中文投稿人以学生为最突出的中坚力量,其次为策展人和写作者。

最终,中文投稿者、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奚源斩获大奖,来自英国威尔士的迪伦·休、中国台湾的王襦萱和英国伦敦的路易斯·善卡尔获得二等奖。

在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席主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看来,国际艺术评论奖的独特之处是采取中英文投稿的方式,“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做法,像是今年的投稿者中,有生活在中国的英文撰稿者,也有生活在境外的中文撰稿者,他们跨越种族,跨越国家,跨越文明,在同一个平台上切磋,建立起人类间的友谊。在小小一个地球村,相互拜访应该是家常便饭,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渠道。不仅中国需要更多地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倾听来自不同于英语世界的声音。”
作为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主办方之一,久事美术馆也将持续搭建促进全球艺术评论互学互鉴的平台,让艺术评论走向公众。
记者 / 刘艺
编辑 / 孙超慧
图片 / 上海久事美术馆
1. 点赞!将“心声”变“掌声”,浦江蓝翼“城”心为民
2. 最佳观赏期!黄浦这8处绝美“银杏黄”你去打卡了吗?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