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剧连演四日 中俄艺术家同台对话

发布时间:2025-09-18 10:40

观看当地的戏剧表演,如歌剧、话剧,让家庭沉浸在艺术氛围中。 #生活知识# #家庭生活# #家庭旅行建议# #家庭旅行文化体验#

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剧照。

四日连台,双剧齐耀。2025年9月14日,随着话剧《万尼亚舅舅》最后一幕的帷幕在深圳滨海艺术中心的舞台缓缓垂落,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万尼亚舅舅》的2025年中国巡演之旅正式画上圆满的句点。

入选大湾区文化艺术节重磅之作

中俄艺术家同台对话  

作为入选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重磅之作,亦是第四届湾区国际戏剧生活季的闭幕大戏首次来深献演,这场以“文学经典×戏剧艺术”为核心的文化盛事,不仅为观众奉献了两台“堪称教科书级”的俄式戏剧盛宴,也为观众铺陈出普希金诗性世界里的情感湍流与契诃夫笔下平凡众生相的精神图谱,更通过深度的文化互动与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完成了一次跨越艺术边界、连接文明根脉的文化对话实践。

普希金笔下的这位“多余人”奥涅金拒绝成为贵族社交的提线木偶,却又无法构建超越世俗的精神坐标。塔季扬娜的成长轨迹突破了传统悲剧的窠臼:当她在终幕拒绝奥涅金的挽回时,她学会的并非“爱自己”的独白,而是在“她时代”的语境下,以清醒的自我认知改写悲剧的定义。由图米纳斯执导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通过极具象征意义的舞美设计强化这一主题——舞台后方的巨型“镜子”始终映照着观众席,将观众纳入表演的共生空间,暗示着每个时代都需要新的觉醒者。

图米纳斯执导的另一台话剧《万尼亚舅舅》,舞台上的农舍不再是具体的空间,而是现代人精神牢笼的隐喻。瓦赫坦戈夫剧院的演绎提醒我们,真正的悲剧不在于苦难,而在于清醒地意识到苦难的无意义。

巡演尾声,舞台之下,令人瞩目的当属中国观众熟悉的著名艺术家张国立与俄罗斯功勋演员谢尔盖·马科维茨基的对话。两位戏剧界的“同行者”并未受限于语言的隔阂,这场跨越文化语境的艺术对谈最终落脚于对“表演意义”的朴素追问:“我们为何要在舞台上重复那些人性的困局?”或许,每个时代的人,都需要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的灵魂。而像他们这些“讲故事的人”,最幸福的,就是能成为那面照见灵魂的镜子。——“无论国籍、语言如何,观众在剧场里流泪的原因都是相似的:我们看到了自己”。  

后台展示舞台相关道具

拉近观众与艺术“最后一公里”  

同样令观众热情高涨的后台探秘环节——拉近观众与艺术的“最后一公里”,观众得以了解《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与塔季扬娜共舞的“野生标本熊”、那张被塔季扬娜抬着全场跑的铁床、重达1吨的神秘“镜子”等背后的舞台隐喻。在《万尼亚舅舅》的后台中展示了万尼亚那把“伴随他一生的猎枪”,它不仅是道具,更是万尼亚“未实现的英雄梦”的象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滨海艺术中心还特别策划了《幕起俄乡:俄罗斯双剧联演影像展》特别巡礼,经典剧本台词与精美剧照影展等从深圳书城的“三城”同展再回归于深圳滨海艺术中心,将城市的公共空间转化为“延伸的舞台”。

深圳作为本次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万尼亚舅舅》2025年中国巡演的最后一站,其意义远超一场演出本身。“为一部剧,赴一座城”的文旅消费习惯在深圳已屡见不鲜。这两部剧开启了未来常态化的国际戏剧交流动作,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东南亚的戏剧爱好者,形成“文化引力场”。

【声音】

“《万尼亚舅舅》有一种After taste,它能让我回想三四日。2025年当下的观众与一两百年前的作品紧紧相连。”

——中国香港导演司徒慧焯  

“原来我们作为地球上的人类,我们的感觉是一样的。”

——中国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刘守正评价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  

“《万尼亚舅舅》用了一个比较当代的处理,让这部剧在现在依然有着它的意义。”

——中国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方俊杰 

“很感谢能在深圳有这样的机会看上这台俄罗斯大作。希望能有更多的国外优质剧目能再次来到中国”。

——专程从云南赶来观演的观众

采写:南都记者 黄璐 通讯员 林泽君 图片由滨海艺术中心提供

网址:双剧连演四日 中俄艺术家同台对话 https://klqsh.com/news/view/252817

相关内容

连接艺术家与观众的桥梁,20岁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掀开新篇章
探秘白俄罗斯:艺术表演点亮节日庆典的魅力
广话携经典剧目亮相文博会,助力中国演艺扬帆出海
莫斯科艺术剧院来华巡演 全新演绎《海鸥》
俄罗斯话剧《万尼亚舅舅》将来华巡演
俄罗斯水舞剧《雨中》上演
中外以艺术对话“知音”
跨越舞台同步直播 国家大剧院打造舞台艺术“第二现场”
国家话剧院话剧《大宅门》首登蓉城舞台 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音乐家、舞者同台演出!这场舞剧将带来怎样的惊喜?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