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发布的《2024年中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报告》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报告显示,在2024年度,国内用于购买海外体育赛事版权的总花费高达36.55亿元人民币,而本土赛事版权向海外输出的收入却仅有0.23亿元。与此同时,在赛事赞助领域也呈现出类似的巨大差距,国内企业赞助海外赛事的费用总额达到了51.67亿元,而海外品牌赞助国内赛事的金额仅为4.66亿元。此外,在引进海外职业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方面,进口金额为17.16亿元,而对外输出的赛事服务金额则为2.89亿元。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无论在版权、赞助还是赛事引进方面,国内体育产业的服务贸易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数据来源@《2024年中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在众多数据中,体育赛事版权的贸易逆差尤为引人注目,其中购买国外足球版权的花费约为13.59亿元,而购买海外篮球版权的费用更是达到了22.57亿元。在这之中,仅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一项,其2024年度的赛事版权费用就约为21.57亿元,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国内体育赛事在海外市场的吸引力显得微不足道。报告指出,目前国内唯一能将赛事版权出售到海外并形成规模化收益的仅有中超联赛,但其2024年度的海外版权收入也仅约为2300万元。这意味着,单单一个NBA在中国市场的版权收益,就几乎是中超海外版权收益的一百倍,这种悬殊的差距深刻地揭示了国内顶级职业联赛在国际商业价值和全球影响力上的严重不足。
竞技水平的不足是导致国内赛事商业价值低下的根本原因,国内体育的优势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虽然成绩斐然,但这些非接触、非对抗性的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化程度和观众基础相对有限。而在全球体育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足球、篮球等主流大项上,国内联赛的整体水平与世界顶级水准存在巨大差距,这直接削弱了其作为商业产品的吸引力。即便是通常被认为体育实力相对较弱的印度,也成功打造出了世界顶级的板球职业联盟,其商业化运作水平值得借鉴。
除了竞技层面的因素,体育文化的积淀不足以及产业运营能力的欠缺,也是造成当前困局的重要原因。中超、CBA等国内联赛的运营和宣传模式则显得较为单一和刻板,缺乏与年轻受众沟通的有效方式,例如像苏超联赛那样活用社交媒体“玩梗”的灵活宣传手段就较为少见。这种运营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国内体育赛事的国际商业价值偏低,进而也影响了本土企业对其进行赞助的意愿,形成了一种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的循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